2019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以“劳动”为核心,将传统智慧与当代现实巧妙结合,引发全社会对劳动价值的深度思考。材料从《左传》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到《诗经》的“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再指向青少年对劳动的误解与疏离,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劳动价值图谱。这道题目不仅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全社会劳动观念的一次叩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劳动的意义是否被重新定义?个体的劳动实践如何与民族精神传承共振?
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劳动观的嬗变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劳动创造史。《诗经》中“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农耕图景,《考工记》里“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工艺哲学,都印证着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地位。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所言,题目通过古今对照,“唤醒青年对劳动精神的基因式认同”。但当下的劳动形态已发生剧变:从“锄禾日当午”的体力劳动,到程序员敲击键盘的脑力创造;从手工业者的匠心独运,到人工智能的标准化生产。这种转变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认知错位,将劳动狭隘理解为“低效的体力付出”。
在满分作文《解悟劳动》中,考生通过“理解劳动者—尊重劳动者—成为劳动者”的递进结构,揭示了劳动价值的永恒性。这种分析框架恰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暗合,说明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手段,更是文明传承载体。当深圳“三和大神”群体用“躺平”对抗劳动时,折射的正是传统劳动与现代生存焦虑的碰撞,这种矛盾需要从文化根脉中寻找调和之道。
二、教育与实践的断裂:劳动教育的重构
现象 | 数据/案例 | 深层影响 |
---|---|---|
学校劳动课程缺失 | 某省92%中学未设独立劳动课 | 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认知空心化 |
家庭劳动代际传递断裂 | 00后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不足0.3小时 | 削弱吃苦耐劳品格的养成 |
教育专家指出,劳动教育应构建“三位一体”新模式:学校设置生产性劳动课程,家庭建立日常性劳动清单,社会提供创造性劳动平台。如北京某中学开设“古法造纸”课程,让学生在捣浆、抄纸中理解《天工开物》的工匠精神;杭州开展“城市微耕”计划,使青少年在阳台种植中体会生命成长与劳动收获的关联。
三、科技与人文的博弈:劳动价值的再定义
当考生在作文中写下“人工智能不能替代双手的温度”时,实际上触及了劳动哲学的核心命题。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强调,劳动是主体通过对象化实现自我确证的过程。扫地机器人可以除尘,但无法传递“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生命教育;外卖平台能解决饮食需求,却弱化了“烹小鲜如治大国”的生活智慧。
华为“鸿蒙”系统的开发历程提供了绝佳例证:程序员们既运用最前沿的编程技术,又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匠人精神。这种“科技为体,人文为魂”的劳动模式,恰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言:“工具理性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不可自动化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判断和情感共鸣。
四、个体与时代的共振:劳动精神的当代践行
“北斗女神”王淑芳放弃高薪参与北斗研发,用二十年青春诠释“劳动报国”;快递小哥李庆恒凭借“分拣地图”技能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打破职业偏见。这些案例印证了马克思“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论断,说明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既需要继承“铁人王进喜”式的奉献传统,更要发展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形态。
对于青年群体,劳动实践应实现三个维度的突破:从“任务式劳动”转向“价值型劳动”,从“机械性重复”升级为“创造性探索”,从“个体生存手段”跃迁至“社会贡献途径”。如复旦大学的“智力扶贫”项目,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帮助乡村设计农产品电商方案,使劳动成为知识转化与社会服务的桥梁。
总结与展望: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劳动教育的三重现代性困境——传统的淡化、实践载体的缺失、价值认知的偏差。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大劳动教育观”:在顶层设计上,将劳动素养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在实施路径上,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在价值引领上,树立“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信念。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与STEAM课程的融合机制,以及元宇宙等新技术对劳动形态的重构影响,让劳动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