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书信形式,围绕“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主题,与高一新生分享自我审视的感悟与思考。题目强调通过“寻找镜子”与“绘制自画像”来回答人生意义、自我价值等问题。以下是一篇符合该题要求、以“青春”为切入点的优秀范文及解析:
青春:以镜为鉴,照见生命的棱角
(题目自拟,结合“青春”与“自画像”主题)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站在高中的起点,或许你们正如同当年的我,既渴望在青春的画卷上挥洒色彩,又对“如何描绘自我”感到迷茫。此刻,我想借苏格拉底之言与你们共勉:“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奔赴远方,更在于以镜为鉴,在审视中照见生命的棱角。
第一面镜:以历史为鉴,汲取精神坐标
历史长河中,无数青年用生命为后人立起精神的丰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永恒哲思,圣西门以空想点燃社会变革的火种;凉山火灾中27名消防员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袁隆平耄耋之年仍以英文向世界传递“稻香”……他们的青春或许没有滤镜修饰,却因“奉献”与“创造”成为时代的镜鉴。
正如材料所言,我们需要用这样的“镜子”观照自身:当你们追问“我能做些什么”时,不妨从历史中寻找答案——青春的姿态,应是心怀家国,将个人的星光汇入时代的银河。
第二面镜:以他人为鉴,雕琢自我轮廓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这句话揭示了个体的脆弱与坚韧。青春期的自我认知常如雾里看花,而他人的目光与故事恰能拨开迷雾。疫情期间,那些逆行者的背影教会我们何为责任;校园里,师长的谆谆教诲与同窗的砥砺同行,让我们在碰撞中明晰“我是谁”。
犹记得《红烛》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箴言。青春的自画像,不必追求完美无瑕,而需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学会接纳瑕疵、修正方向,让每一次挫折成为雕琢生命轮廓的刻刀。
第三面镜:以理想为鉴,绘就人生底色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这是青春最深刻的叩问。敦煌女儿樊锦诗将半生献给莫高窟,用坚守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北斗团队以青年之志叩问苍穹,在科技疆域书写中国高度。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趋利避害,而在以理想为帆,直面生命的波澜。
材料中“绘制自画像”的终极意义,正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底色。无论是成为“一支蜡烛”照亮他人,还是如“松柏”般在逆境中扎根,只要心怀热爱,便能将平凡的青春谱写成诗。
青春如炬,照见来路与前程
学弟学妹们,青春的画卷从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你们以历史为镜锚定方向,以他人为镜修正轨迹,以理想为镜点燃心火。愿你们在高中三年里,既敢做“追光者”,亦能成为自己的“擎炬人”,在省察中照见生命的棱角,绘就一幅无愧于心的青春自画像!
此致
敬礼!
一位即将毕业的学长
2020年7月7日
写作亮点解析
1. 主题契合:紧扣“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核心要求,将“青春”与“自我审视”结合,从历史、他人、理想三面“镜子”展开论述,逻辑清晰。
2. 素材丰富:融合凉山消防员、袁隆平、敦煌莫高窟等事例,兼顾经典哲思与时代精神,增强说服力。
3. 语言诗意:引用帕斯卡尔、苏格拉底等名言,并化用《红烛》《沁园春·长沙》等文本意象,提升文采。
4. 结构严谨:以书信体呼应题目要求,分论点层层递进,结尾回扣“自画像”主题,首尾呼应。
这篇作文通过多维度诠释“镜子”的象征意义,既符合高考作文对思辨性与人文性的要求,又以青春视角传递积极价值观,堪称考场佳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