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疫情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命题智慧。全国卷及地方卷的11道作文题,既紧扣社会热点,又深挖历史人文,引导考生在时代语境中思考个人与集体、传统与创新、危机与机遇的关系。满分范文则通过多元视角、严密逻辑和个性化表达,为当代青年写作提供了经典范例。本文将从主题内核、写作技巧和思想价值三个维度,解析这一年的高考作文精髓。
一、主题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国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要求考生辩证分析物理隔离与情感联结的共生关系。如某篇满分作文通过“口罩遮挡面容,却让心灵靠得更近”的意象,串联起快递员的逆行身影与云端课堂的师生互动,展现出灾难面前的群体共情。
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跳脱出当下语境,以春秋时期管鲍之交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在历史纵深中探讨人才观与领导力。优秀范文《唯才是举,以利天下》创造性地将齐桓公的胸襟与当代企业用人机制类比,提出“古代明君之智在于破除门户之见,现代治理之要在于构建人才生态”的洞见。
二、思辨结构的艺术构建
在论证范式上,满分作文普遍采用“双螺旋结构”:
结构类型 | 典型特征 | 范例 |
---|---|---|
历史与现实交织 | 用古典案例映照现代问题 | 《荐贤助君得天地》中以商鞅变法对比国企改革 |
个体与群体共振 | 从个人叙事升华至时代精神 | 《疫情中的一米阳光》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微观视角展现全民抗疫 |
上海卷“转折”题的佳作《意外的支点》更运用了哲学三段论:先以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理论阐释转折的必然性,再借爱因斯坦“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强调主观能动性,最终落脚于疫情后青年的人生选择。
三、个性化表达的创新突破
语言风格的多元化成为得分亮点。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佳作中,有考生创造性地采用“镜像对话体”,让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展开跨越时空的辩论,这种蒙太奇式写作打破了传统议论文的线性结构。
在修辞手法上,天津卷“中国面孔”的满分作文《青铜器上的微笑》将文物修复师的匠心与兵马俑的千年凝视相勾连,用“镌刻在陶土上的,不仅是历史纹路,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的隐喻,实现了个体叙事与文明母题的诗意融合。
四、应用型写作的范式转型
2020年高考首次大规模出现实用文体写作要求,如全国卷的发言稿、主持词等。以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_”为例,优秀主持词《走近敦煌》创新采用“时空导览”模式:
- 以莫高窟壁画为视觉导引
- 穿插张大千临摹故事与数字化保护技术
- 用“壁画上的飞天正在云服务器里获得新生”收束全篇
这种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交织的写作策略,既符合主持词的场景要求,又突破了传统说明文的平面化表达。
202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与写作实践,为后疫情时代的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写作教学需在时代关切、思辨深度、形式创新三个维度寻求突破。建议未来研究可关注“跨媒介写作能力培养”和“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策略”,使写作教育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表达需求。正如教育专家张志勇所言:“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一扇窗,让青年既能观照现实,又能触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