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讲述百年党史中的英雄故事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为全国中小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以下是观后感的写作思路与范文参考:
一、观后感写作框架
1. 开篇点题
2. 内容概述与重点分析
示例: “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讲述祖父‘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一句‘我们最大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让我热泪盈眶。革命烈士蓝蒂裕的《示儿》诗,更让我明白:理想是用生命守护的信念。”
示例: “张桂梅校长用教育点亮山区女孩的未来,华坪女高的学生面对国旗宣誓‘用生命保卫祖国’,让我看到教育的力量与理想的重量。”
示例: “刘伯明在空间站舷窗边描绘‘凤凰传奇’的瞬间,让我感受到‘星辰大海’的浪漫与科学探索的艰辛。”
3. 联系自身,抒发感悟
示例: “作为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像彭士禄院士那样的科学家。他的‘用知识建设祖国’的誓言,激励我珍惜每一节课、每一次实验。”
4. 结尾呼吁,展望未来
示例: “从百年前的《宣言》到今天的空间站,理想始终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火种。愿我们以青春之名,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二、范文参考
标题:以理想为灯,照未来之路
九月一日晚,我坐在电视机前,与全国中小学生共同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理想照亮未来”,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百年党史的壮丽画卷,也点燃了我心中的奋斗之火。
百年信仰,薪火相传
节目从一本泛黄的《宣言》中文译本讲起。青年毛泽东在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让我看到真理的力量。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回忆祖父时说道:“他每月收入200大洋,却全部用于革命事业,牺牲时只留下一块大洋。”这种“舍小家为大国”的精神,让我明白:理想不是空谈,而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蓝蒂裕烈士的遗诗《示儿》中写道:“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这不仅是父辈的嘱托,更是对当代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时代先锋,接力前行
张桂梅校长的故事让我震撼。她创办华坪女高,用教育托起山区女孩的梦想。当学生们面对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庄严宣誓时,我仿佛听到理想在群山间回响。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从空间站发回的“太空课堂”,更让我感受到科技强国的魅力。刘伯明用Vlog展示太空厨房和“凤凰传奇”画作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人的航天梦。他说:“亿万国人托举我们越飞越高。”这句话让我懂得: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我的理想,我的责任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曾迷茫于“读书为何”。但彭士禄院士的经历给了我答案——他隐姓埋名研究,只为“用知识报国”。这让我想起节目中闽宁移民谢兴昌的初心:“让戈壁滩长出金麦穗”。如今,我的书桌前贴着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次攻克难题,我都告诉自己:今天的努力,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开学第一课》落幕时,我望向窗外的星空,想起李大钊的《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理想如灯,照亮百年征程;未来如画,待我辈挥毫。愿我们以信仰为笔,以奋斗为墨,书写新时代的璀璨篇章!
三、写作小贴士
1. 避免流水账:选择1-2个最触动你的故事深入分析,而非泛泛而谈。
2. 结合自身:用具体事例(如学习经历、家庭故事)增强真实感。
3. 引用金句:如“人生之路很长,不要因艰难险阻放弃梦想”(汤洪波),提升文采。
4. 升华主题:从个人理想上升到家国情怀,体现格局。
通过以上框架与范文,学生可结合自身感悟,灵活调整内容,完成一篇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精神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