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因其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文化自信的命题特点,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新高考Ⅰ卷、Ⅱ卷与地方自主命题的题目,从体育精神、理想信念到人生哲学,无一不体现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与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些题目既呼应了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又直面当代青年的成长困惑,展现出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对核心素养的深度探索。
试卷类型 | 作文主题 | 核心关键词 |
---|---|---|
新高考Ⅰ卷 | 体育之效与强弱转化 | 辩证思维、自强不息 |
新高考Ⅱ卷 | 书法描红与做人哲理 | 成长路径、价值选择 |
全国甲卷 | 可为与有为的时代命题 | 家国情怀、历史担当 |
全国乙卷 | 修身立义的理想追求 | 方法论、目标导向 |
北京卷 | 生逢其时与成熟定义 | 时代机遇、生命成长 |
一、命题方向与时代主题
2021年高考作文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与时代语境的深度嵌合。全国甲卷以建党百年为背景,通过列举革命歌曲、红色经典等文化符号,要求考生在“可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中建构论述。这种命题设计不仅呼应了“四史教育”的政策导向,更将个人奋斗置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如北京大学汪锋教授所言:“试题将历史记忆转化为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在历史坐标系中定位人生价值”。
新高考Ⅰ卷选取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经典论述,表面上探讨体质强弱转化规律,实则隐喻国家发展路径。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暗合“弱者勤自锻炼”的哲学命题,这种以体育喻国运的命题策略,既体现传统文化中“文武之道”的智慧,又符合当前“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
二、思辨性思维的考查
作文命题对辩证思维的强调达到新高度。全国乙卷以扬雄射箭之喻设置思辨空间:修身如弓张弦满,矫思似箭镞磨砺,立义若靶心确立,三个意象构成完整的价值实现链条。上海市特级教师沈国全指出:“这种‘基础—方法—目标’的三维架构,要求考生在800字内完成逻辑闭环,实为高阶思维能力的精准测评”。
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更将思辨维度推向纵深。四幅“人”字描红图分别对应“逆锋起笔”“中锋运笔”“停滞迂回”的书法要诀,实则隐喻青年成长的三个阶段:少年时的锐气内敛、中年时的中正持守、暮年时的从容豁达。浙江省特级教师褚树荣认为:“该题突破常规议论文范式,要求考生在书画美学与人生哲学间建立超文本链接,堪称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命题”。
三、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作文题目的价值引领功能在天津卷、浙江卷中尤为凸显。天津卷以“纪念日”为切入点,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熔铸为精神路标,要求考生在时间维度中寻找初心坐标。这种设计暗合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通过重构历史认知强化文化认同。
浙江卷关于得失观的探讨,则直指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痛点。将得失视为终点者易陷执念,视为起点者可获超越,视为过程者方得通达——三重境界的划分,恰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事上磨炼”说的现代回响,引导考生建立超越功利的人生坐标系。
四、写作策略与备考启示
从命题趋势看,高考作文已形成“大主题、小切口”的命题范式。以北京卷“论生逢其时”为例,考生需将宏观的时代特征与微观的生命体验相结合,既可援引《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的时势选择,又能关联当代“躺平”与“内卷”的社会讨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素材运用方面,2021年作文普遍呈现“去套路化”特征。全国甲卷虽涉及红色文化,但要求避免空泛赞颂,须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炼精神特质。如《红岩》中的许云峰与当下抗疫医护人员的对照,既能体现精神传承,又避免沦为口号式写作。
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群像,实质上是教育改革进程的微观缩影。它们既检验着青年学子的价值立场与思维品质,也倒逼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未来备考中,教师应注重三类能力培养:一是跨文本解读能力,如将哲学命题转化为生活案例;二是微观论证能力,避免宏大叙事中的概念空转;三是文化对话能力,在传统智慧与当代问题间搭建意义桥梁。正如教育学者管然荣所言:“高考作文已不仅是写作能力的竞技场,更是时代精神的感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