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注重思辨性、价值引领和现实关怀的命题趋势。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I卷、II卷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自主命题卷的题目,既体现了对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深度考查,也折射出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本文将从命题特点、核心主题、教育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专家观点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命题特点:思辨性与开放性的平衡
2023年高考作文题在材料设计上呈现“简而深”的特点。全国甲卷以“人与技术掌控时间”为切入点,仅用40余字便构建起二元对立关系,要求考生分析技术进步带来的双重影响。这种命题方式既降低了审题门槛,又通过“仆人”这一隐喻激发深度思考,体现了“一叶知秋”的哲学智慧。
开放性特征在天津卷中尤为突出。周恩来青年时期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允许考生从交友、治学、家国情怀等多角度切入。北京卷则首创“微写作+大作文”组合模式,其中“续航”一题既可理解为科技赋能经济,也可延伸至文化传承、个人成长等层面,展现出命题者对多元化表达的包容。
二、核心主题:个体与时代的共振
(一)科技的人文审视
全国甲卷的“时间与技术”命题直指现代性困境。材料中“仆人”的意象警示技术异化风险,与海德格尔“技术座架”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专家连中国指出,该题要求考生在肯定技术赋能的警惕算法推荐、社交媒介对主体性的侵蚀,提出“张弛有度”的时间管理智慧。
这种批判性思维在浙江使用的全国新课标I卷中同样凸显。“故事的力量”一题表面探讨叙事艺术,实则暗含对信息爆炸时代价值传播的思考。正如摄影家吴印咸所言:“民族血脉的故事永不过时”,作文引导青少年在短视频泛滥的语境中重拾经典叙事的精神价值。
(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构建
全国乙卷通过“吹灭别人的灯”和“百花齐放”两则材料,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象化表达。复旦附中教研组分析,该题要求考生在“零和博弈”与“合作共赢”的辩证关系中,结合“一带一路”“碳中和”等现实案例展开论述。
上海卷“探索陌生世界”的设问,则将视角转向个体精神成长。命题通过“好奇心”这一支点,串联起哥白尼日心说、徐霞客地理考察等历史案例,鼓励青少年在“内卷”压力下保持探索勇气。
三、教育启示: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向
(一)读写结合的实践创新
新课标II卷首次尝试“读写结合”题型,要求考生基于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语料进行写作。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封闭性,正如教育部考试院负责人所言,它“实现了阅读积累向表达能力的自然转化”。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认为,此类命题将推动语文课堂从“范文模仿”转向“真实情境下的思维训练”。
(二)文化传承的现代诠释
天津卷选用周恩来青年时期的对联,巧妙地将革命文化与传统楹联艺术相结合。南开中学特级教师分析,该题要求考生在“有肝胆人”与“无字句书”的对仗中,理解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精神谱系。这种命题思路与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地区 | 题目关键词 | 思辨维度 | 文化指向 |
---|---|---|---|
全国甲卷 | 技术·时间·主仆关系 | 现代性批判 | 科技 |
全国乙卷 | 灯·路·百花齐放 | 合作共赢 | 命运共同体 |
新课标I卷 | 故事·力量·民族形象 | 叙事哲学 | 文化传播 |
北京卷 | 续航·亮相 | 发展动能 | 创新驱动 |
四、总结与展望
2023年高考作文题通过精巧的命题设计,实现了价值引领与思维考查的有机统一。从全国卷对科技、合作共赢的探讨,到地方卷对文化传承、个体成长的关注,这些题目共同勾勒出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批判思维和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语文教学应更注重三方面提升:一是强化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如《红楼梦》中“沁芳”题匾故事蕴含的创新思维;二是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写作实践,如模拟“青少年空间设计提案”等活动;三是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将历史事件、科技进展融入思辨训练。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两难式”命题时,展现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