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望湖楼古诗

admin82025-03-29 15:53:1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生动描绘了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奇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与艺术表现力。以下从诗歌内容、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综合分析:

诗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望湖楼古诗

翻滚的乌云如泼洒的墨汁尚未完全遮蔽山峦,

骤降的雨点似跳动的珍珠杂乱地打落船中。

忽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散乌云骤雨,

望湖楼下的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碧空如洗的蓝天。

(译文参考自网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当时他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自请外调杭州,寄情山水以疏解政治苦闷。在游览西湖时,恰逢一场骤雨,酒醉兴浓之际挥笔写下这组五首绝句中的第一首(其他四首内容见网页)。诗中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暗含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

艺术特色与赏析

1. 动态画面与色彩对比

  • 比喻精妙:以“翻墨”形容乌云翻涌的厚重感,以“跳珠”比喻雨点的急促与晶莹,视觉与听觉交织,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
  • 色彩映衬:“黑云”与“白雨”、“墨”与“珠”的明暗对比,突显骤雨的猛烈与转瞬即逝的戏剧性。
  • 2. 结构紧凑与节奏明快

  • 四句分别聚焦云、雨、风、晴四个场景,展现天气骤变的动态过程。第三句“忽吹散”的转折,以“忽”字强调变化之迅疾,与末句“水如天”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自然的无常与生命的豁达。
  • 3. 情感与哲理的融合

  • 诗人借自然之景暗喻人生:风雨虽骤终会消散,水天相接的澄明之境象征着超脱困境后的开阔心境。这种“以景言志”的手法,体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 文学地位与影响

    此诗被誉为“西湖骤雨图的绝唱”,是苏轼早期写景诗的代表作。其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既适合儿童诵读感受韵律美(如网页提及的教学价值),又为历代文人推崇其艺术造诣。诗中“白雨跳珠”的描写成为苏轼晚年回忆杭州时的经典意象,他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中感慨:“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延伸阅读

  • 组诗关联:此诗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中的第一首,其余四首同样以西湖为背景,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体悟(见网页)。
  • 姊妹篇: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并称西湖诗双璧,前者写骤雨,后者写晴雨交替,皆以比喻精妙著称。
  • 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记录了一场自然奇观,更以诗意的笔触传递了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与智慧,成为后世解读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