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酝酿”“黄晕”“抖擞”等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分析“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幅春景图的写作特色。
背诵全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多媒体(如音乐《春野》、春景图片)营造沉浸式课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色彩美)。
②掌握多角度写景的层次(如“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多维度描写)。

难点:
①理解结尾三段比喻句的深层含义(春天象征“新”“美”“力”)。
②引导学生从语言美上升到情感美,体会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班得瑞《春野》音乐,展示春日图片,让学生用成语或诗句描述眼中的春天,引出课题。
作者简介:简介朱自清及散文风格,强调其“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的特点。
2.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重音、停连(如“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修辞)。
结构梳理:
盼春(急切、喜悦)→ 绘春(五幅春景图)→ 赞春(新、美、力)。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绘制“春景思维导图”,展示春的层次变化。
3. 字词积累
重点讲解“酝酿”“黄晕”“抖擞”等词,结合语境理解“卖弄”“赶趟儿”等口语化表达的生动性。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品析语言
1. 聚焦“春草图”
关键词品析:“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体会拟人化手法及春草的生命力。
侧面描写:分析“打滚”“踢球”等动作,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 探究“春花图”
修辞赏析:对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赏析,讨论能否调换顺序(由深到浅的色彩层次)。
虚实结合:虚写“桃儿、杏儿、梨儿”,实写蜜蜂、蝴蝶,体会画面感。
3. 小组合作:春风、春雨、迎春图
任务分配:每组选择一幅图,从修辞、感官、情感等角度分析,并配乐朗诵。
成果展示:如“春风图”中“像母亲的手”触觉描写,牧笛声的听觉描写等。
第三课时:拓展升华,读写结合
1. 主题升华
对比阅读:链接古诗《春夜喜雨》《咏柳》,比较古今文人笔下的春景异同。
情感迁移:讨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积极进取。
2. 写作训练
仿写练习:仿照“春雨图”,用比喻、拟人描写“秋雨”或“冬雪”。
创意表达: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撰写短文并配图展示。
四、教案创新点(一等奖评比核心)
1. 多模态教学:
融合音乐、图片、朗诵、绘画,打造沉浸式课堂(如配乐诗画创作)。
2. 深度学习设计:
通过“问题链”(如“为什么春雨‘像牛毛’而非‘像珍珠’?”)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3. 跨学科整合:
结合美术(绘制春景)、音乐(赏析《春》乐章)、生物(观察植物生长)实现学科融合。
4. 评价多元化: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模式,关注语言表达、合作能力、情感体验等多维度。
五、教学资源推荐
课件:使用动态PPT展示春景图,突出关键词句的动画效果。
拓展阅读:推荐《荷塘月色》《背影》,比较朱自清不同时期散文风格。
实践活动:组织春游,开展“寻找校园里的春天”摄影或写生活动。
引用来源
以上设计综合参考了以下优质教案及课件:
1. 教学目标与结构参考;
2. 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3. 语言赏析与创新点提炼。
如需完整教案或课件,可进一步查阅对应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