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德教育故事,其原文记载主要见于《世说新语笺疏》和《后汉书·孔融传》的注释中。以下是故事的原文及白话译文整理:
古文原文
1. 《世说新语笺疏》引《融家传》记载
>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
2. 《续汉书》版本
>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白话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兄长们一起吃梨,他总是主动拿最小的梨。长辈问他原因,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族人们因此对他的早慧与谦让感到惊奇。
补充版本与细节
另有版本提到故事发生在孔融祖父六十寿诞时,宾客盈门,母亲让他分梨,孔融按长幼顺序分发,自己留下最小的。父亲问其缘由,他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背景与出处
文学与教育影响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注解或不同版本对比,可参考《世说新语》《后汉书》及《融家传》等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