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24年版)的解读心得,结合政策核心内容、实践意义及典型案例分析,供参考:
一、准则的核心要求与内涵
1. 政治方向与爱国守法
核心:强调教师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教学实践,禁止任何损害国家利益和党的权威的言行。
案例警示:如重庆师范大学教师唐某因发表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被撤销教师资格,凸显政治立场的重要性。
2. 师德底线与职业操守
廉洁自律:明确禁止收受家长财物、有偿补课等行为。例如,河北教师曹某某因收受礼品礼金被党内警告并行政记过。
言行雅正:严禁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或性骚扰,如吉林教师王某某因性骚扰学生被开除并撤销资格。
3. 学生安全与教育责任
安全防范:要求教师在突发事件中优先保护学生安全。宁夏某幼儿园教师因虐待幼儿被刑事拘留,直接违反第六项准则。
关爱学生:严慈相济,禁止歧视侮辱学生,强调心理与身体的双重保护。
二、准则的实践意义
1.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一票否决”机制(如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管理全流程,倒逼教师自我约束。
建立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违规者实施终身禁入教育行业的严厉处罚。
2. 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家长反映强烈的有偿补课问题(如贵州教师孙某、刘某某被调离岗位并上缴违法所得),准则第十项明确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净化教育生态。
规范教师学术行为,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芈某因学术抄袭被取消科研资格,维护学术诚信。
3. 法治化与制度化
配套《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化处分流程(如警告、记过、开除等),并赋予教师申辩权,兼顾程序正义。
对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如性骚扰、虐待学生等直接移送司法机关,体现法律与师德的双重约束。
三、教师应如何践行准则
1. 自我反思与学习
定期参与师德专题教育,强化法治意识(如《宪法》《教育法》),避免触碰“负面清单”。
通过案例警示教育(如教育部曝光的8起典型案例),以案为鉴,筑牢思想防线。
2. 平衡职业与生活
避免利益冲突,如拒绝家长宴请、不参与商业推销,保持清廉形象。
规范网络言行,不传播虚假信息,维护教师群体的社会公信力。
3. 提升专业素养
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目标,专注教学本职,避免敷衍或违规兼职。
通过公平诚信的考核评价(如招生、职称评审),树立公正权威。
2024年修订的十项准则,既是教师职业行为的“高压线”,也是“保护线”。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化约束与价值观引领,推动教师队伍从“职业”向“事业”升华。教师需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将准则内化为行动自觉,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