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古诗—望月怀古原文及译文

admin142025-03-29 15:53:18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被贬荆州时期,通过望月抒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译文及相关解析:

原文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中秋夜古诗—望月怀古原文及译文

1. 首联:茫茫海面升起一轮明月,你我虽远隔天涯,却共享这同一轮月光。

  • “海上生明月”以壮阔的意象开篇,展现天地苍茫;
  • “天涯共此时”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 2. 颔联:多情之人埋怨长夜漫漫,彻夜难眠只因相思难抑。

  • “情人”指诗人自己或思念的亲友,“竟夕”强调通宵的辗转反侧。
  • 3. 颈联:熄灭烛火,爱惜满屋的月光;披衣出户,露水沾湿衣裳。

  • “怜光满”表现对月光的珍视,“觉露滋”暗含时光流逝与孤寂心境。
  • 4. 尾联:无法将月光捧送给你,不如入梦期待重逢之期。

  • 化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以虚写实,寄托深情。
  • 注释与背景

  • 创作背景: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被贬荆州后,借望月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 核心意象:全诗围绕“望月”与“怀远”展开,语言质朴却意境浑融,被赞为“岭南第一人”的典范之作。
  • 名句评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誉为千古佳句,与苏轼“千里共婵娟”并列为中秋咏月的经典。
  • 作品赏析

    1. 情景交融

  • 首联由景入情,从壮阔的“海上明月”过渡到“天涯共此时”的共情,奠定全诗雄浑基调。
  • 后三联通过“灭烛”“披衣”等动作细节,细腻刻画深夜无眠的孤独与思念。
  • 2. 情感递进

  • 从“怨遥夜”的焦躁到“梦佳期”的无奈,情感层层深入,结尾以梦境收束,余韵悠长。
  • 3. 艺术特色

  • 语言自然流畅,无雕琢痕迹,却暗含典故(如谢庄、陆机);
  • 对仗工整(如“灭烛”对“披衣”),兼具古诗气韵与律诗精妙。
  • 评价与影响

    此诗被誉为“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其意境开阔与情感真挚影响了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成为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典范。诗中表达的普世相思之情,至今仍在中秋时节引发共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