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admin82025-03-21 07:46:12

原文(综合多个版本整理):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 ——《吕氏春秋·本味》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时,心中想到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啊!琴声如巍峨的泰山!”伯牙转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赞叹:“弹得真好啊!琴声如浩荡的江河!”无论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都能准确领会。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理解他的知音,于是摔碎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原文(人教版语文书版本):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

伯牙弹琴时,钟子期在一旁倾听。当伯牙的琴声表达对泰山的志向时,钟子期说:“琴声多壮美啊,如巍峨的泰山!”片刻后,伯牙的琴声转向流水,钟子期又说:“琴声多壮美啊,如奔腾的江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碎琴、断绝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无人值得他为之弹奏。

注释与背景补充

1. 核心典故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因音乐结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以表知音难觅之痛,成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伯牙绝弦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2. 关键词解析

  • 善哉:赞叹词,意为“好啊”。
  • 峨峨/洋洋:分别形容山的高峻与水的浩荡,体现音乐的情感意象。
  • 破琴绝弦:象征对知音的忠诚与怀念,也反映艺术与情感的不可分割。
  • 3. 文化意义

    该故事被冯梦龙收录于《警世通言》,扩展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并衍生出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成语“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均源于此。

    4. 版本差异

    不同文献中,“钟子期”或写作“锺子期”,但故事内核一致。人教版教材版本更强调“终身不复鼓”的决绝。

    拓展思考

  • 音乐与情感:伯牙以琴声传递心志,子期以倾听理解深意,展现了艺术作为情感载体的力量。
  • 知音之难:故事揭示了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渴望,也暗含对孤独的哲学思考。
  • 如需进一步探讨知音文化或古琴艺术,可参考《吕氏春秋》《列子·汤问》及冯梦龙《警世通言》相关章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