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担当作为 主动担当作为的表现

admin122025-03-29 15:53:18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主动担当作为不仅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这种精神贯穿于乡村振兴、改革攻坚、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面对复杂环境与艰巨任务,唯有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以能力提升筑牢担当根基,用制度保障激发创新活力,才能在变革中破局、在挑战中前行。

一、坚定信念与责任意识

主动担当作为的根基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正如马克思所言:“现实的人就有使命和任务”,这种使命意识在基层实践中尤为突出。网页73中提到的“五个面对、五个敢于”原则,要求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在危机中挺身而出,这需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价值深度融合。例如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需突破传统思维桎梏,将政策落实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正如赵卫祯带领南岩四村发展大棚产业时,通过300余次入户沟通实现土地流转,最终形成产值600万元的产业集群。

主动担当作为 主动担当作为的表现

责任意识的深化还需要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网页11指出,“担当作为的底气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政治立场上,更需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希腊神话中“背负多重责任仍坚定前行”的隐喻,恰如当代干部在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多重角色担当,既需统筹全局又需关注细节,形成“责任链”与“行动网”的闭环。

责任维度 具体表现 典型案例
政治责任 落实中央政策,维护大局稳定 某县委书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三年GDP增长40%
民生责任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乡镇干部协调资金修路3000米,破解运输瓶颈

二、能力提升与创新实践

担当作为需要以过硬本领为支撑。网页29强调“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这要求建立动态学习机制。例如浙江省通过“干部轮训+跨省挂职”模式,三年内使80%的基层干部掌握数字化治理技能。这种能力建设不仅包括专业素养,更需培养系统思维,如在污染防治中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

创新实践是检验担当成效的关键标尺。网页68提及“担当需要突破条框限制”,深圳特区在改革中首创“容缺受理”制度,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这正是“钉钉子精神”与“破冰勇气”的结合。数据显示,实施创新容错机制的地区,干部提出改革方案的数量同比增长35%,其中72%的方案转化为实际政策。

三、制度保障与激励导向

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激发担当作为的催化剂。河北省建立的“三坚持三重用”机制(坚持担当为重、创新为先、实绩为要),使基层干部晋升中实干型人才占比从45%提升至68%。这种差异化考核需要量化指标,例如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高至40%,并引入第三方评估,避免“唯GDP论”的片面性。

容错纠错机制则为担当者提供“安全网”。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区分“探索性失误”与“主观性错误”,某市在试行该机制后,干部主动申请急难险重任务的比例上升52%,问责案件同比下降30%。这种制度设计需细化操作流程,如建立风险清单和预警机制,形成“事前备案—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四、底线思维与廉洁自律

担当作为必须以清正廉洁为边界。网页73提出“守住政治定力坐标”,这要求完善监督体系,例如某省推行的“廉政档案”制度,将个人事项报告与绩效考核挂钩,使违规违纪案件发生率下降25%。公开透明行使权力,如村级事务“云直播”覆盖率达90%,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同样关键。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当代体现为“八小时内履职”与“八小时外修身”的统一。数据显示,参与常态化廉政教育的干部,其群众信任度评分高出平均值22个百分点,这表明道德自律与制度约束的协同效应显著。

主动担当作为的深化需要信念、能力、制度、底线的四维支撑。未来可在以下领域继续探索:一是构建“担当力指数”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干部履职状态;二是推广“跨域协作”机制,打破层级与地域壁垒;三是深化“心理赋能”工程,提升干部抗压韧性。唯有如此,方能将担当精神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回应时代赋予的使命召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