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掌握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特点。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多元手法,体会沈从文语言的诗意与乡土气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描写差异。
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深入理解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3. 情感与态度
感受云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体会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三种歌会场景的描写手法(工笔写人、以景衬人、点面结合),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难点:理解“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探讨“鲜活生命”的文化意蕴。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多媒体展示: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或《蝴蝶泉边》,配合云南风光图片,营造氛围。
设问激趣:“云南的歌声与其他演唱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会的自然性与生活化。
2. 整体感知(10分钟)
任务一:速读课文,归纳三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完成表格:
| 歌会形式 | 地点 | 参与者 | 描写重点 |
|-|--|--|-|
| 山野对歌 | 松林、灌木丛 | 年轻男女 | 人物(机智、才情) |
| 山路漫歌 | 山路 | 赶马女孩 | 环境(自然美) |
| 村寨传歌 | 村寨 | 男女老幼 | 场面(文化传承) |
3. 深入研读(20分钟)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描写手法。
山野对歌:工笔细描人物外貌、神态(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绣花透孔鞋”),突出云南女子的淳朴与活力。
山路漫歌:分析“报春花”“云雀”等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以景衬人”的妙处(自然美烘托歌声美)。
村寨传歌:点面结合(“六人围坐一桌”“百多人”)展现民歌传承的宏大与庄严。
拓展延伸:结合沈从文原文中“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讨论“鲜活生命”的内涵(如赶马女孩的率真、传歌老人的智慧)。
4. 语言品鉴(10分钟)
任务三:对比沈从文《边城》片段,体会其语言风格:
示例:“这种年轻女人……绣花透孔鞋”与《边城》中翠翠的描写,分析“工笔写实”与“诗意写意”的差异。
5. 拓展实践(10分钟)
任务四:联系本地民俗(如潮剧、舞龙灯),仿写一段“民俗场景”,要求运用至少两种描写手法。
作业设计:收集民歌民谣,分类为“即物起兴”“提问式”“引经据典”,并尝试创作一首短歌。
四、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 沈从文
┌───────────────┐
│ 山野对歌:工笔写人 → 才情之美 │
│ 山路漫歌:以景衬人 → 自然之美 │

│ 村寨传歌:点面结合 → 文化之美 │
└───────────────┘
鲜活的生命 →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五、教学反思与亮点
创新点:结合原文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从“歌会”表层走向“生命礼赞”的文化内核。
技术融合:运用多媒体展示民歌与民俗影像,增强沉浸感。
评价方式:通过仿写与民歌创作,实现“文本输入—语言输出”的闭环。
六、参考资料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选段。
吕莉(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实录。
云南民俗文化影像资料。
此教案融合了多个获奖设计的精华,强调文本细读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适合作为优质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