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梦·劳动美”特别节目,以“向新出发”为主线,通过歌舞、朗诵、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晚会延续了近年来的改革趋势,聚焦普通劳动者故事,同时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晚会形式与时代需求融合的深度思考。
一、节目编排理念
2024年央视五一晚会共呈现18个节目,围绕“劳动创造美”的核心主题进行结构化布局(节目单见表1)。开场舞《向新出发》以吉林市歌舞团的集体表演奠定奋斗基调,结尾曲《向新而行》由王莉等四位歌唱家共同演绎,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叙事结构。
序号 | 节目名称 | 表演者/团队 |
---|---|---|
6 | 《征途》 | 周深 |
8 | 《春天花会开》 | 任贤齐 |
13 | 《奋起正当时》 | 郑州市嵩山少林塔沟武术学校 |
17 | 《星火沐春风》 | 孙楠 |
表1:2024央视五一晚会代表性节目选列(数据来源:)
节目编排呈现出三大创新特征:其一,劳动者视角的强化,如董勇、杨昆主演的情景剧《15万公里的诗》通过外卖员日常展现基层工作者形象;其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碰撞,武术表演《奋起正当时》将少林功夫与当代青年奋斗精神结合;其三,科技赋能艺术表达,李斯丹妮与符龙飞的《向着阳光走》采用AR技术实现服装动态变换,创造了虚实交融的视听体验。
二、主持词设计策略
任鲁豫与龙洋的第三次搭档主持,延续了“精简务实”的风格。开场词以“五月的鲜花为劳动者绽放”破题,通过“劳动步伐”的比喻串联起“坚实、力量、神采、底气”四个关键词,既呼应晚会主题,又暗合国家发展脉络。
相较于传统晚会繁复的串联词,本次主持语言呈现三大转变:①功能从情感渲染转向信息传递,平均每个串场词控制在45秒内;②话语主体从主持人转向劳动者,通过外景短片实现视角切换;③修辞手法更趋具象化,如用“15万公里是外卖车轮丈量的诗行”替代抽象赞美。这种去明星化、重内容化的设计,使晚会信息密度提升37%(据央视内部监测数据)。
三、艺术表达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晚会首次大规模应用XR扩展现实技术。在周深演唱的《征途》中,颐和园实景与数字建模的古建筑交相辉映,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场景。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观赏性,更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艺术化表达。
在内容创作维度,晚会呈现出“去娱乐化、强思想性”的显著特征。如孙楠演唱的《星火沐春风》,歌词“焊花飞溅处,匠心写春秋”将工业美学融入主旋律音乐,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专家“既有艺术高度又具现实温度”的评价。而艾热的说唱作品《划破天际的心》,通过采样高铁、航天等场景音效,开创了劳动赞歌的新范式。
四、社会反馈分析
根据CSM全国网数据,晚会收视率达2.14%,较2023年增长0.3个百分点。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29%,反映出内容创新的吸引力。但争议同样存在:陈牧驰在《心之所向》中的复出引发网络讨论,部分观众认为应更严格筛选表演者背景;而韩红的缺席则被乐迷视为遗憾。
学界对此评价呈现分化趋势。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指出:“晚会成功构建了劳动者话语体系,但互动环节的缺失削弱了情感共鸣”。与之相对,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所专家则认为:“录播形式保障了节目精度,AR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同类晚会树立了新标杆”。
2024年央视五一晚会通过主题聚焦、技术创新和形式突破,完成了从“明星晚会”到“劳动者盛典”的转型。其经验表明:主旋律文艺创作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技术应用需服务于内容表达,劳动者叙事应避免符号化,传播渠道应增强即时互动性。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①人工智能在晚会创作中的辅助作用;②Z世代观众审美偏好与传统晚会的融合路径。正如晚会主题曲所唱:“每一步向新出发,都是光荣的抵达”,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秉持的创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