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地理与遗产保护
1. 古都地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与保护策略——以北京/西安为例
(从地名变迁探讨文化认同与城市记忆的冲突,结合GIS技术分析空间分布变化)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与活化路径——以香火龙为例
(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分析非遗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3. 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机制研究
(对比黄山与丽江案例,探讨商业化对遗产原真性的影响)
4.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脆弱性与可持续保护——以福建土楼群为例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人口流动与遗产传承的关系)
二、城市化与社会空间重构
1.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空间生产与记忆重构——以广州永庆坊为例
(运用后现代地理学理论,探讨权力、资本与居民诉求的博弈)
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空间分异与融合机制——基于深圳“城中村”的实证
(结合问卷调查与空间统计,揭示移民社群的空间适应策略)
3.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鸿沟”与社会公平性研究
(分析技术赋能下的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空间排斥现象)
4. 收缩城市的空间重构与社区韧性提升路径——以东北老工业城市为例
(探讨人口流失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策略)
三、全球化与跨境区域研究
1. “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口岸功能转型与地缘经济效应——以霍尔果斯为例
(结合口岸贸易数据与地缘政治理论,评估跨境合作机制)
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多元建构与空间表征
(从方言、饮食等文化符号分析区域一体化中的身份整合)
3. 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脆弱性与灾害适应策略——以中缅边境为例
(综合自然与人文因素,构建边境社区风险治理框架)
4. 国际移民社群的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塑造——以广州非洲裔群体为例
(运用民族志方法,揭示非正式经济空间的形成机制)
四、理论与方法创新
1.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身体空间”研究进展与本土化路径
(评述西方理论,结合中国城市广场舞、街头摊贩等案例)
2. 大数据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困境与突破——以社交媒体数据为例
(探讨数据、代表性偏差与空间分析的局限性)
3. 定性GIS在历史地名保护规划中的实践——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整合口述史与空间可视化技术,重构地名文化网络)
4.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学科交叉性比较研究——以中西方经典教材为例
(分析理论框架差异,提出本土化教材编写建议)
五、选题建议与注意事项
1. 注重问题导向:避免泛泛描述现象,需聚焦“矛盾点”(如保护与开发、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解释机制。例如:“古城地名商业化中的权力博弈与地方认同重构”。
2. 结合方法论创新:优先选择具有数据可获得性的题目,如利用POI数据、社交媒体文本或遥感影像辅助分析。
3. 区域特色与普适性结合:案例研究需体现典型性,如选择“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或“长江经济带文化廊道”等国家战略相关主题。
4. 规避常见写作问题:确保核心概念一致性(如“流动性”“地方感”需明确定义),避免综述与结论脱节。
如需进一步细化某个方向或获取参考文献,可结合具体选题查阅网页1的百题列表或参考期刊《人文地理》《地理研究》近年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