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仲永》是否被删除?
1. 删除背景
教材调整原因: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已无《伤仲永》。部分观点认为其故事核心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批判,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且对初中生的三观形成存在潜在负面影响。
与现代教育理念冲突:有人认为文章将个人成功局限于“名利与升官发财”,与当代多元化价值观不符。
2. 替代与争议
部分网友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表示遗憾,认为文章的教育意义(如警示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仍具有现实价值。
目前该文可能作为高中或大学阶段的教学材料,供学生结合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二、《伤仲永》教学设计建议(适用于课外拓展或高中阶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如“泯然”“贤于材人”),掌握古文句式特点。
分析“纵向对比”的写作手法,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普通人的变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天赋与教育”的关系。
结合注释争议(如“泯然众人”的翻译),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反思“伤仲永”的现代启示,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个人努力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王安石借事说理的逻辑。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后天教育不足导致天才陨落”的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播放《伤仲永》动画片段,或对比“天才少年”的真实案例(如莫扎特),引发学生对“天赋与教育”的思考。
2. 文本解读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难词句(如“贤于材人远矣”的语法争议)。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方仲永悲剧的根源”,总结“家庭责任”与“社会环境影响”的双重作用。
3. 拓展延伸

辩论活动:以“天赋决定成败”为辩题,结合王安石的观点和现实案例(如运动员、科学家)展开辩论。
写作任务:以“假如我是方仲永的父亲”为题,撰写教育反思短文。
4. 课后作业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等同类古文,对比分析“后天努力”的主题。
三、教学资源推荐
课件与教案:参考网页中提供的说课课件和导学案,融入互动游戏或多媒体素材。
争议点解析:如“泯然众人矣”的翻译争议,可结合《辞源》《辞海》解释深化理解。
总结
尽管《伤仲永》已退出初中教材,其思想内核仍可作为课外延伸教学的素材。教师可通过跨文本对比、现实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天赋与努力”的平衡,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教材调整的争议,亦可引导学生从教育政策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