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元夕的盛景,恰如我家乡的元宵节——张灯结彩的街道、欢腾的舞龙队伍、甜糯的汤圆香气,交织成一场传统与温情并存的盛宴。
一、街巷张灯,烟火映月
清晨的街道已挂满红灯笼,商铺里摆满兔子灯、荷花灯,孩子们提着花灯追逐嬉戏,仿佛点亮了冬日的暖意。傍晚时分,广场上舞龙队伍蜿蜒而行,金鳞闪烁的巨龙随着锣鼓声翻腾,舞狮人灵巧跃动,引得人群喝彩连连。夜幕降临时,烟花如流星划过天际,绽出五彩斑斓的“火树银花”,映得夜空如昼,孩子们捂着耳朵欢笑,老人仰头赞叹。
二、巧手包汤圆,团圆滋味长
元宵节的餐桌上,汤圆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奶奶常说:“汤圆裹的是甜蜜,包的是团圆。”我和妈妈将糯米粉揉成团,捏成小碗状,填入芝麻糖馅,再轻轻搓圆。水沸后,白胖的汤圆在锅中沉浮,宛如月下银珠。咬一口,黑芝麻的香甜流淌,暖意从舌尖沁入心底。爷爷说,旧时汤圆还要祭祖,如今虽简化了仪式,但“团团圆圆”的寓意始终未变。
三、灯谜藏智慧,习俗承古今
公园的灯谜区最是热闹。花灯下悬挂的谜条随风轻晃:“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食物)”——花生。我绞尽脑汁猜中一题,赢得一盏小兔灯,得意地向妹妹炫耀。妈妈说,猜灯谜是古代文人的雅趣,如今成了全民参与的智慧游戏。
四、传统新生,情满元宵
如今的元宵节,既有古韵又添新意:电子花灯与传统宫灯交相辉映,短视频里的舞狮教程让年轻人跃跃欲试。但不变的是,家人围坐吃汤圆的温馨,街坊邻里赏灯谈笑的亲近。这灯火璀璨的夜晚,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血脉,也延续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做汤圆作文:《第一次煮汤圆》
“妈妈,今天我来煮汤圆!”元宵节早晨,我自告奋勇接过锅铲,开启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厨房历险。
手忙脚乱的初体验
水在锅中咕嘟冒泡,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将汤圆倒入沸水,谁知它们像顽皮的小雪球,溅起的水花吓得我后退两步。汤圆沉入锅底,我紧张地握着勺柄,生怕它们粘锅。妈妈提醒:“要轻轻搅动,让它们翻身!”我屏住呼吸,用勺子沿着锅边画圈,看着汤圆渐渐浮起,像一群白鹅浮出水面。
“冷水点沸”的奥秘
热气蒸腾中,汤圆突然胀大,锅里的水险些溢出。我慌忙关火,妈妈却笑着递来一碗冷水:“加半碗水,汤圆才会熟透不破皮。”果然,冷水入锅后,汤圆不再膨胀,表皮变得晶莹透亮。原来煮汤圆也藏着“三沉三浮”的学问:第一次加水防粘,第二次让内馅熟透,第三次便圆满出锅。
甜蜜的收获
当汤圆盛入青花碗,淋上桂花糖汁时,我迫不及待咬了一口。滚烫的芝麻馅流淌出来,烫得我直哈气,却舍不得停下。爸爸打趣:“你这‘火山爆发’牌汤圆,滋味独特!”全家笑作一团。这一刻,我不仅学会了煮汤圆,更懂得了:传统美食的传承,就藏在这烟火气中的点滴用心。
教师评语:小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如“溅起的水花”“屏住呼吸画圈”)将煮汤圆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结尾升华主题,情感真挚。
引用来源:综合网页1、30、41、50、60、77等关于元宵节习俗及做汤圆的描写,结合个人经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