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根据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如《村居》《咏柳》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设计的教学方案,综合多篇优质教案资源,兼顾儿童诗与古诗的教学特点,突出情境化与互动性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读“莺、拂、堤、柳、醉”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诗、村、童、碧”等8个汉字,积累“杨柳、纸鸢、碧玉”等拓展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中“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意象的意境。
运用“读诗句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诗中自然风光的生机与童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通过关键词(如“醉”“裁”)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村居》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展示“青草、黄莺、杨柳、风筝”的图片,提问:“春天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用词语或短句描述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唤醒学生对春天的直观感受,为学习古诗铺垫情感。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活动: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如“拂堤”的“堤”读dī)。
趣味识字:
生字卡片游戏:“莺”字配小鸟图,“拂”字用动作演示,“醉”字结合古人醉酒形象讲解。
多音字辨析:“长”(zhǎng)与“长”(cháng)。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学生跟读并模仿韵律。
3.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活动:
关键词解析:聚焦“醉春烟”,提问:“杨柳为什么‘醉’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薄雾中柳枝轻拂堤岸的柔美画面。
画面再现:分组合作,用彩笔画出“儿童放纸鸢”的场景,并配诗句解说。
对比朗读:通过轻重音变化(如重读“忙趁”)体会孩童的欢乐。
4. 背诵积累,写字指导
活动:
填空背诵:“草长莺飞______,拂堤杨柳______。”
书写示范:
“诗”字注意“讠”与“寺”的结构比例;
“童”字强调“立”部横画最长,上下对齐。
第二课时:《咏柳》
1. 复习导入,迁移学法
活动:回顾《村居》的春景,提问:“柳树在春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出贺知章的《咏柳》。
2. 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活动:
比喻分析:讨论“碧玉”“绿丝绦”“剪刀”的比喻意义,结合柳叶图片理解“裁”字的精妙。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用“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语气表达对春风的赞叹。
拓展延伸:补充李白的“燕草如碧丝”,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柳树。
3. 创意表达,深化感悟
活动:
仿写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了______。”鼓励学生用比喻描述其他春景。
诗配画展示:将《咏柳》的意境转化为水墨画,标注诗句关键词(如“万条”“细叶”)。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两首古诗,用思维导图梳理诗中描绘的景物。
2. 实践作业:观察校园或社区的春天景象,尝试创作一首三行小诗(如:“杨柳弯腰笑,风筝天上飘,春天已来到。”)。
3. 拓展作业: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江畔独步寻花》),举办班级“春日诗会”。
五、板书设计
村居 咏柳
草长莺飞 —— 生机勃勃 碧玉丝绦 —— 柔美
拂堤杨柳 —— 如痴如醉 春风似剪 —— 神奇

儿童纸鸢 —— 童趣盎然
设计亮点:以关键词串联诗意,突出对比与联想。
六、教学反思与资源推荐
反思要点:是否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画面?识字活动是否兼顾趣味性与有效性?
推荐资源:
动画视频《古诗里的春天》(直观展示“草长莺飞”动态画面)。
绘本《跟着诗词去旅行》,拓展古诗文化背景。
此设计融合多篇优质教案精华,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跨学科整合(如美术、音乐),可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