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最难高考年”的讨论迅速成为社会焦点。这一年的作文命题以全国Ⅰ卷“中国关键词”为代表,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广场舞”“移动支付”等12个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形成“有机关联”,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一开放性命题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对考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和逻辑整合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同年全国卷Ⅲ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将个人经验嵌入国家叙事,更凸显了命题者对考生批判性思维的期待。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2017年高考的独特面貌,使其成为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命题思维的颠覆性转型
2017年高考作文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命题思维的革新。全国Ⅰ卷首次引入“任务驱动型写作”,明确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这打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单一阐释模式。例如,将“高铁”与“移动支付”结合,需揭示科技创新对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则需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逻辑。这种组合式命题迫使考生突破线性思维,在看似分散的符号中构建逻辑链条。
命题专家张颐武指出,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验。考生不仅需要理解每个关键词的表层意义,更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语境。例如,“共享单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共享经济与公民素质的试金石;“美丽乡村”既是扶贫成果,也暗含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辩证思考。这种思维转型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等目标深度契合。
多维立体的思维挑战
2017年作文命题在思维层次上呈现出多维度特征。以全国Ⅰ卷为例,考生需要同时完成三重逻辑建构:一是横向的关联性,如将“一带一路”与“食品安全”结合,需论证对外开放与质量监管的协同关系;二是纵向的历史性,如“长城”象征的防御文明与“一带一路”代表的开放姿态形成时空对话;三是立体的价值性,要求考生在展示成就时不回避“空气污染”等负面问题,体现辩证思维。
上海师范大学余党绪教授分析,这种命题方式实质是“将学术论文的思维模式引入基础教育”。例如,山东卷“24小时书店”材料要求考生从商业、文化包容、社会治理等多角度展开论述,这已接近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辨标准。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更要求学生具备未来学视野,在想象2049年的场景时融入对科技、生态、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时代议题与个体经验的融合
2017年作文命题开创性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相结合。全国Ⅲ卷“我看高考”要求考生在回顾恢复高考40年历程时,既要呈现“国家选材机制”的历史价值,又要融入“家庭泪珠汗水”的情感记忆。这种“大历史”与“小叙事”的交织,要求考生在800字内完成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记忆的价值升华。
这种命题思路得到教育部的官方阐释:“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浙江卷“有字、无字、心灵之书”的三重维度,实质是引导考生将阅读经验转化为生命认知;天津卷“重读长辈”则通过代际对话探讨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冲突与和解。这些设计打破了传统作文“代圣人立言”的窠臼,赋予考生更多主体性表达空间。
评分体系的精细化分层
与命题创新同步的是评分标准的重大调整。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创新”等维度被细化为16个评分点,例如“揭示因果关系”“材料新鲜度”“修辞创造性”等具体指标。全国Ⅰ卷特别强调“有机关联”的达成度:简单并列得基础分,因果论证或辩证分析才能冲击高分。
阅卷组负责人透露,当年出现大量因“伪关联”导致的降档案例。如将“大熊猫”与“高铁”简单归类为“中国名片”,未深入分析生物保护与科技的关系,这类作文即便语言流畅也难以突破50分。而优秀答卷往往能展现“跨学科思维”,如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共享单车”的潮汐现象,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广场舞”背后的公共空间争夺。
教学启示与未来展望
2017年高考作文的“难”,本质是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阵痛体现。它启示语文教学需强化三类能力:一是信息整合能力,通过跨文本阅读训练构建概念网络;二是价值研判能力,在课堂辩论中培养辩证思维;三是表达创新力,鼓励个性化写作而非模板化应试。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素养评价体系?怎样平衡命题开放性与评分客观性?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推动高考从“选拔工具”向“育人导向”持续进化。正如教育家朱永新所言:“2017年作文命题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