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文章_叶圣陶《春天》原文

admin142025-03-29 15:53:19

《春天》

作者:叶圣陶

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尘屑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薰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

一阵清香拂过我的鼻头边,摆在桌子上的一盆兰花有三朵开了。碧绿的花瓣,白底红斑、舌头一般的花蕊,怪有趣的。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就同画幅上画着的一般。

我走到庭前,看见阶石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又有一个蚂蚁出来了,它独自爬上阶石,在太阳光中急速地前进。

什么地方传来蜂儿嗡嗡的声音?我抬起头来寻,寻不见。可是听到了这声音,就仿佛看见了红红白白、如山如海的花。

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仔细看去,说它黄色也不对,竟是异样可爱的绿。轻轻的风把柳条的下梢一顺地托起,一会儿便又默默地垂下了。

柳树下的池塘里,鱼儿好快乐呀!成群地游到这边,游到那边。白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都在水中轻轻地荡漾。一幅活动的画图!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自主地说:“完全是春天了!”

原文解析与背景

1. 写作手法

叶圣陶运用“夹叙夹描”技巧,将叙述(如“我走到庭前”“我走出了大门”)与细腻的景物描写(如兰花的形态、柳条的绿意)结合,既呈现了春日的动态过程,又刻画了空间的静态美感。例如,对蚂蚁的观察和蜂鸣的联想,展现了从细节到想象的层次感。

2. 语言特色

文字简练而生动,如“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白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在水中荡漾”,通过视觉、听觉(蜂鸣)、触觉(暖气)等多感官描写,营造出春日的鲜活画面。

3. 创作背景

此文最初发表于19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后被收录于《小学生叶圣陶读本》。文章以儿童视角观察自然,曾被评价为“用极简的叙事框架承载丰富的描写,解决小学生写作字数不足的难题”。

常见混淆与补充

1. 同名作品差异

部分网络版本(如网页14、17)中提到的《春天来了》或拟人化段落(如“泥土默默地说”“河水轻轻唱”),实为叶圣陶其他作品或他人仿写的片段,并非此篇《春天》原文。

2. 收录信息

关于春天的文章_叶圣陶《春天》原文

叶圣陶的《春天》原文可见于《叶圣陶专集:春天来了》(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该书还收录了《暮》《牵牛花》等散文名篇。

若需进一步了解叶圣陶的创作理念,可参考《开明国语课本》中“夹叙夹描”的写作教学解析,或对比朱自清《春》的抒情风格差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