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今》原文选段: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现代汉语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这人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移动了位置,可是剑却不会跟着移动,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的解释】
寓意说明:
这个成语通过夸张的寓言手法,讽刺了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主要包含三层哲理:
1. 时空变化:事物发展具有动态性(船在移动)
2. 认知局限:机械照搬旧经验(刻记号定位)
3. 方法谬误:忽略变量关系(剑不随船移动)
现代应用:
用于批评以下三种情况:
• 照搬书本不知变通
• 用静止眼光看问题
• 忽视客观条件变化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近义词有"守株待兔""胶柱鼓瑟",反义词是"见机行事"。
知识延伸:
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与"引婴投江""循表夜涉"并列为《察今》篇三大著名寓言,共同阐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变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