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赤壁赋》优秀教案

admin112025-03-29 15:53:20

以下是《前赤壁赋》的教案设计,结合多篇优秀教学案例整理而成,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核心内容,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理解文意。
  • 赏析文中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
  • 背诵全文,感受赋体语言音韵和谐的美感。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体会苏轼情感变化(乐—悲—乐)的脉络。
  •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苏轼在逆境中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苏轼辩证达观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培养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理清情感线索,分析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2. 解读主客问答的深层意蕴,理解苏轼的哲学思辨。

  • 难点
  • 1. 辩证理解“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哲理。

    2. 体会苏轼在政治失意后如何实现精神突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温故知新

  • 提问学生已学过的苏轼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引出“乌台诗案”背景及黄州时期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 引用余秋雨《东坡突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 2. 解题明体

  • 介绍“赋”的文体特点:兼具诗歌韵律与散文自由,以主客问答展开思辨。
  • (二)初读感知

    1. 诵读指导

  • 第一遍:教师范读,正音解词(如“冯虚御风”“舳舻千里”等)。
  • 第二遍:学生齐读,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泛舟之乐—悲情生发—哲理超脱)。
  • 第三遍:分角色朗读(主客对话部分),体会情感起伏。
  • 2. 疏通文意

  • 小组合作梳理重点文言现象,如:
  • 通假字:“属”(嘱)、“缪”(缭)。
  • 一词多义:“适”“逝”“固”等。
  • 特殊句式:“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 (三)文本深析

    任务一: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乐

    前赤壁赋教案—《赤壁赋》优秀教案

    1. 写景名句品读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分析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画面感。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的拟人化手法,暗示苏轼心境的微妙变化。
  • 2. 情感体验

  • 提问:“羽化登仙”的愉悦从何而来?结合“纵一苇之所如”的逍遥,理解苏轼暂忘尘世烦忧的心境。
  • 任务二:析悲情之源,探主客之辩

    1. 悲情来源

  • 箫声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音乐角度渲染悲凉氛围。
  • 历史联想: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对生命短暂的慨叹。
  • 现实困境:被贬黄州的苦闷与人生虚无感。
  • 2. 主客问答的象征意义

  • “客”代表苏轼的悲观情绪,“主”代表理性超脱,实为苏轼内心的自我对话。
  • 任务三:悟哲理之思,感旷达之怀

    1. 变与不变的辩证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从流水与明月的“变”中悟“不变”的永恒。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如何以达观态度看待人生起伏。
  • 2. 取与不取的智慧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自然之美与精神自由是超越苦难的途径。
  • (四)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

  • 比较《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异同,理解苏轼思想的成熟过程。
  • 2. 文化思辨

  • 讨论:苏轼的“乐观”是否意味着完全超脱?结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析其复杂性。
  • (五)作业设计

    1. 背诵全文:重点段落(如“客曰”与“苏子曰”的对话部分)。

    2. 写作训练:以“逆境中的突围”为题,结合苏轼生平写一篇随笔。

    3. 拓展阅读:推荐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四、板书设计

    前赤壁赋

    景:清风明月 → 乐

    情:历史虚无 → 悲

    理:变与不变 → 达

    → 景情理交融,主客问答显哲思

    教学资源

    前赤壁赋教案—《赤壁赋》优秀教案

  • 背景资料:乌台诗案始末、黄州时期苏轼思想转变。
  • 多媒体辅助:赤壁泛舟画面、古琴曲《平沙落雁》(模拟箫声)。
  • 此教案通过诵读、分析、思辨层层递进,既落实文言基础,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契合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思辨能力”的要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