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通过描绘古原野草的生生不息,既抒发了离别之情,更以草为喻,赞颂了以下精神内涵:
一、草的精神象征
1.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千古名句。野火虽能焚毁草的茎叶,但深埋地下的根须仍存生机,春风一至便破土重生。这种“枯—荣”循环展现了草在毁灭中重生的坚韧,成为逆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
引申意义:诗中暗喻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即使遭遇打击也能重新崛起,呼应了后世对“草根精神”的解读——朴素而顽强的生存意志。
2. 适应环境的豁达与包容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侵”与“接”二字凸显了野草蔓延生长的特性。无论贫瘠的古道还是荒凉的城池,草都能扎根生长,以绿意覆盖荒芜,体现了对环境极强的适应力和包容性。
3. 朴素无华却生生不息
“一岁一枯荣”以自然循环揭示生命的本质。草不追求绚丽的姿态,却在平凡中完成生命的延续,象征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正如诗中“萋萋满别情”的意境,草虽普通,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二、诗与人生的哲理关联
白居易借草喻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深刻的人文内涵:
三、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影响
此诗为白居易16岁应考的习作,却因“野火”二句的磅礴气象受到名士顾况盛赞,成为“赋得体”典范。后世常引用此诗赞颂平凡中的伟大,如草根阶层的奋斗精神,或借以激励逆境中的人们(如网页41中学生的作文感悟)。
总结:白居易笔下的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坚韧、希望与生命力的化身。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