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admin82025-03-29 15:53:20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通过“冷雨”传达的思乡之情、文化乡愁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2. 语言鉴赏:赏析诗化语言特色,如叠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品味文字的音乐性与意境美。

3. 文化理解:理解“雨”作为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古典诗词化用与中华文化血脉的关联。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冷雨”意象分析乡愁内涵,结合语言特色探究情感表达。
  • 难点:理解“文化乡愁”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故土的双重眷恋。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 情境创设:播放《乡愁》朗诵音频,提问学生余光中诗中“海峡”意象的情感指向,引出散文《听听那冷雨》的乡愁主题。
  • 课题解析:引导学生讨论“听听那冷雨”中“冷”字的双重含义(外在寒冷与内心凄凉)及“那”的远指意义。
  • 2. 作者与背景简介(5分钟)

    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 余光中生平:漂泊经历(南京→台湾→美国→香港→大陆),强调其“文化浪子”身份及对中华文化的坚守。
  • 创作背景:1974年写于香港,离开大陆25年后对故土的追忆与文化反思。
  •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初读梳理
  • 雨的角度:听、看、嗅、触(如“听听那冷雨/嗅嗅闻闻/舔舔吧”)。
  • 地域对比:美国落基山雨、台湾公寓雨、大陆江南雨的描写差异,突出对古中国“瓦屋听雨”的怀念。
  • 情感主线:冷雨中的漂泊之痛→文化乡愁→现实失落感。
  • 4. 研读赏析(20分钟)

    (1)意象与情感分析

  • “冷雨”的象征
  • 表层:春寒料峭的自然之雨。
  • 深层:隔绝海峡的凄凉心境与对故土的永恒守望。
  • 文化意象
  • 化用蒋捷《虞美人·听雨》中的“亡宋之痛”,暗喻家国分裂之殇。
  • 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疏雨滴梧桐”等诗句,构建古典诗意空间。
  • (2)语言特色赏析

  • 叠词运用:如“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忐忐忑忑”,增强音韵美与画面感。
  • 通感与比喻
  • “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将听觉转化为触觉,表现雨的诗意。
  • “灰美人冰冰的纤手”将雨拟人化,渲染惆怅情绪。
  • 句式节奏:长短句交错(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形成音乐性。
  •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情感迁移:讨论“你心中的冷雨”可以是何种情感(如亲情、理想失落、文化记忆),仿写片段。
  • 对比阅读:联系戴望舒《雨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探究“雨”在文学中的共通情感表达。
  • 6. 作业布置

  • 写作任务:以“听雨”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要求运用叠词与通感。
  • 对比阅读:比较《听听那冷雨》与《乡愁》的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异同。
  • 四、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意象:冷雨 → 乡愁(漂泊之痛、文化眷恋)

    语言:叠词|通感|化用诗词

    情感:凄冷中的炽热 → 对中华文化的永恒守望

    教学资源

  • 音频资源:《乡愁》朗诵、雨声背景音乐。
  • 图文材料:展示江南雨景、日式古屋等图片,辅助意境理解。
  • 通过本教案,学生不仅能深入文本的文学之美,还能在文化乡愁的共鸣中增强民族情感认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