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圈子文化与好人主义作为侵蚀政治生态的顽疾,已成为阻碍组织建设的重要症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而好人主义则被批评为“德之贼”,其本质是牺牲原则换取表面和谐。近年来,从山东到天津,多地在巡视整改中将破除这两大痼疾作为政治生态修复的突破口,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问责的立体化举措,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
一、思想引领:筑牢信仰根基
圈子文化与好人主义的滋生,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滑坡。山东省通过“沂蒙精神”教育和“政德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将党性教育融入历史文化资源,仅2018年就完成46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的沉浸式培训。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说教,使党员干部在红色场景中感受初心使命,有效抵御封建官本位思想的侵蚀。
天津市则创新开展“四个意识”轮训工程,通过市委书记带头授课、典型案例通报等方式,直击思想病灶。例如通报天津港原董事长于汝民“秘书圈”案件,将抽象的政治纪律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警示。数据显示,该市在巡视整改期间查处违反政治纪律问题34起,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二、制度重构:切断利益纽带
制度领域 | 创新举措 | 实施成效 |
---|---|---|
选人用人 | 干部交流任职、破格提拔审批 | 山东排除86名问题干部,天津调整37名亲属任职干部 |
监督问责 | “凡提四必”审查、带病提拔倒查 | 天津问责党组织269个,处理干部880人 |
在选人用人环节,山东省建立“上下交流任职”机制,从省市机关选派300名干部下沉基层,同时规定破格提拔需经省级组织部门审批,有效遏制“火箭式晋升”乱象。天津市司法局对9名违反任职回避规定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打破“裙带依附”的潜规则。
三、组织净化:严肃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是破除圈子文化的关键战场。天津市农委在民主生活会中揭露出“3名班子成员为违规干部求情”事件,通过50余条批评意见的“辣味”交锋,使好人主义无处遁形。这种“红脸出汗”的实践,将民主生活会的程序正义转化为实质效果。
山东省则建立“每月主题党日”制度,将2.5万名基层干部纳入常态化教育体系。通过选树3.8万个先进典型,以“泰山挑山工”精神重塑价值导向,使党员干部在对比反思中实现自我革新。
四、长效治理:构建防御体系
新修订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第85条,首次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的好人主义”纳入惩处范围,明确三类避重就轻行为的处分标准。这种制度设计填补了以往“组织调整替代党纪处分”的监管真空。
建立“三项衔接机制”成为关键:一是纪检监察与组织部门的线索共享机制,二是任职回避的智能预警系统,三是干部监督信息的动态评估模型。如天津市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200名司法系统干部存在亲属任职问题,实现精准治理。
结论与展望
破除圈子文化与好人主义,本质上是重建党内政治的过程。从山东的党性教育创新到天津的制度化问责,实践证明只有将思想淬炼、制度约束、文化涵养相结合,才能实现政治生态的深层净化。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一把手”权力清单的动态监控机制,二是开发干部社交关系图谱分析工具,三是完善容错纠错与精准问责的平衡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将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