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儿童对“家”的理解逐渐从物理空间转向情感联结。《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以家庭与社区为切入点,通过场景化教学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文化记忆、人际互动等维度重新认识“家”的概念。这一课程不仅承载着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更成为连接儿童社会化认知与乡土文化认同的桥梁。据武汉经开区薛峰小学的实践案例显示,88%的学生在参与沉浸式教学活动后,显著提升了社区归属感。
一、核心素养培育
本课程精准对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构建起五维素养培育框架:在政治认同层面,通过社区空间特征认知建立地域归属感;道德修养方面,依托“快乐基地”活动唤醒情感记忆;法治观念培养聚焦社区公约讨论;健全人格塑造借助邻里互动观察;责任意识则通过“社区服务卡”实践深化。如安徽某校设计的“井深情更深”案例中,学生探究传统水井在现代化社区中的文化价值,既理解物质载体的功能变迁,又感悟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
研究显示,多感官参与的教学设计能使知识留存率提升40%。课程采用“听-说-绘-行”四步法:先通过《家》散文朗诵建立情感共鸣,再以“我的探秘发布会”激发探究欲,继而用夸赞卡创作实现情感外化,最终通过社区服务实践完成价值内化。这种设计使抽象的家园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轨迹,如上海某校将社区老照片对比融入教学,学生发现80%的公共设施改造源于居民提案,深刻理解公民参与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创新
策略类型 | 实施要点 | 素养提升率 |
---|---|---|
情境浸入式 | 社区地图标注、地标探源 | 空间认知+32% |
项目探究式 | 社区问题诊断与改进提案 | 批判思维+28% |
协同建构式 | 家庭口述史编撰 | 文化认同+45% |
迪克和凯里系统设计理论在本课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形成“三阶九步”实施路径:分析阶段包含社区资源普查、学习者特征诊断;开发阶段设计双线并行的家谱绘制与社区服务方案;评价阶段采用成长档案袋与社区满意度测评。如杭州某校开发的“家园记忆银行”系统,累计存储学生发现的社区故事1270条,其中62%被纳入地方志编修。
三、实践能力延伸
课程突破课堂边界,形成“观察-体验-创造”的实践链条。在“我是社区规划师”活动中,学生运用比例尺知识制作社区模型,提出增设适老化设施的方案被物业采纳率达37%。北京某校开展的“百家姓溯源”项目,带动75%的家庭参与族谱整理,使地方姓氏迁徙史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数字化工具的融入开创教学新样态。AR技术还原历史街景、无人机测绘社区生态等创新手段,使空间认知效率提升3倍。研究显示,使用3D建模工具进行社区改造模拟的学生组,其系统思维能力较传统教学组高出41个百分点。广州某校开发的“智慧家缘”APP,实现社区问题实时反馈与跟踪解决,累计处理儿童安全提案86件。
四、评价体系重构
建立“三维六指标”评价模型:认知维度考察社区知识掌握度,行为维度记录服务实践频次,情感维度测量归属感强度。采用雷达图可视化评估,使个体发展轨迹清晰可循。武汉某校的追踪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在三年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率是对照组的2.3倍。
引入史密斯和拉甘的动态评价理论,形成“过程性档案+表现性任务+增值性测评”组合工具。如“社区小管家”角色扮演任务,通过处理模拟的邻里矛盾、环境治理等案例,全面考察问题解决能力。数据显示,该评价方式使教师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判断准确率提升至89%。
结论与展望:
本教学设计通过结构化知识传递与浸润式情感培育,成功搭建起儿童社会化成长的实践平台。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①跨代际学习共同体构建,促进传统家文化传承;②GIS技术支持的社区研学课程开发;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建议建立全国性教学案例库,推动理论范式从“场所教育”向“关系教育”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在家教育”向“教育在家”的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