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当中国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我心中”这一主题成为贯穿全年红色教育的主旋律。从抗震救灾的舞台演绎到青海高原的党员故事,从基层民警的奉献到税收战线的坚守,这面承载着信仰与使命的旗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现实行动的指南,凝聚着亿万人民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一、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
在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中,情景舞蹈《在我心中》以震撼的舞台语言再现了抗震救灾的壮阔史诗。当演员在真实暴雨中完成表演时,飘扬的与倾泻的雨水形成强烈意象,象征着党在危难时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这种艺术表达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通过虚实交织的时空对话,将汶川地震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真实场景与舞台艺术相融合,展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内核。
青海省委推出的《在我心中——青海百名员的故事》则以文字记录延续红色基因。书中收录的尕布龙、王刚等人物事迹,体现了高原员特有的精神品格:尕布龙作为牧民之子,用毕生精力推动牧区医疗改革;民警王刚18年如一日扎根社区,创新“穿的副书记”服务模式。这些案例印证了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具体实践形态,其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更易引发群众共鸣。
二、多维度的教育实践
活动形式 | 典型案例 | 教育意义 |
---|---|---|
沉浸式体验 | 海门区台属党史通关答题 | 增强历史代入感 |
基层宣讲 | 荣成市戴玉山革命文物展 | 实物佐证精神传承 |
创作竞赛 | 湖州调查队主题征文 | 激发理论思考深度 |
各地创新教育载体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南通市台办通过“红色记忆”专题活动,让台属群体在謇公湖科创中心参与党史通关挑战,这种知识竞赛与实景体验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教育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性。而荣成市80岁老党员戴玉山自办革命文物展,用粗布、抗战证件等20000余件实物构建起可触摸的红色记忆,其历时10年考证车锡亭烈士事迹的执着,本身就是对党性教育最生动的诠释。
三、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旗帜
在开封顺河回族区,税务系统的“红”引领“税务蓝”成为特殊时期的亮丽风景。130余名党员组成抗疫突击队,在核酸检测点日均服务12小时,同时推出“非接触式”办税等8项便民措施,实现防疫服务两不误。这种将政治信仰转化为民生实绩的实践路径,印证了“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24小时开机的社区热线、暴雨中的物资配送等具体细节中。
青海民警王刚的“三不原则”——不按时间安排工作、不让矛盾过夜、不让群众等待,创造了年均调解纠纷超百起的服务记录。这些基层党员的日常坚守,构成了精神最坚实的现实根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初心,使抽象的政治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民生温度。
四、文艺创作的时代回响
从幼儿园的童声合唱到高校的专题演讲,“在我心中”主题呈现出全龄段覆盖的创作态势。吉林大学朴莲花教授在生理学系的下,将科研攻关与党史学习相结合,提出“实验室里的每个数据都是对初心的检验”。这种学科交叉的思考方式,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单一维度,使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新的阐释空间。
天津市和顺幼儿园通过绘画、歌谣等儿童化表达,让幼儿在认识构成元素的过程中,培育“党的光辉照我心”的情感认知。这种启蒙教育创新实践表明,红色基因传承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特点构建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既要保证精神内核的纯粹性,又要实现表达方式的时代性。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2021年的“在我心中”主题实践创造了多重价值维度:它既是百年奋斗的精神注脚,又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既有历史记忆的唤醒功能,更具现实问题的破解效能。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实践:其一,构建数字化红色教育资源库,利用VR技术重现重要历史场景;其二,完善基层党员服务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党性考核指标;其三,加强跨界融合创作,推动红色文化向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延伸。唯有让始终飘扬在时代前沿,方能永葆其引领发展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