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现象与科学启发
液桥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形成跨越两塑料板的“水桥”,最长可达十几厘米,远超地面实验效果,直观展示了流体力学与表面张力的奇妙特性。
水球实验:王亚平在太空制作蓝色水球,并加入泡腾片,形成气泡包裹的“地球”状水球,揭示了失重环境下浮力消失和液体行为的独特规律。
太空抛物实验:冰墩墩被抛出后沿直线匀速运动,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太空的适用性,同时激发青少年对宇宙速度与轨道力学的兴趣。
2. 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意义

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中国空间站的先进设施(如高微重力实验机柜)和国际领先的天地互动技术,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科普教育创新:通过天地联动的趣味实验,打破传统课堂局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欲,培养创新思维。
民族自豪感:从“天宫一号”到空间站,中国航天从被国际空间站排斥到自主突破,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
3. 个人感悟与未来展望
许多观后感提到“梦想的种子被点燃”,学生表达了对航天事业的向往,例如研究反物质能源、开发太空育种技术等。
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如叶光富所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呼吁青少年脚踏实地学习,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二、天宫一号坠落原因解析
1. 设计寿命与超期服役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2年,于2011年9月发射,2013年完成与神舟飞船的三次对接任务后进入超期服役阶段。
2016年3月,其功能失效,失去与地面的数据连接,无法通过推进器调整轨道高度,最终因轨道衰减坠入大气层。
2. 轨道特性与大气阻力
天宫一号运行在近地点约29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受地球大气阻力影响显著,若不主动干预,轨道高度会持续下降。
相比之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因轨道近地点较高(439公里),至今仍在轨运行。
3. 国际惯例与主动安排
国际通行做法是将退役航天器受控坠落至南太平洋“航天器坟场”,以减少太空垃圾威胁。天宫一号虽因失控采取无控再入,但最终残骸仍落入该区域,未对地面造成威胁。
约1-1.5吨残骸在大气层中烧蚀,剩余部分坠入深海,符合安全预期。
天宫课堂第二课通过生动的实验与天地互动,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强化了国家科技自信。而天宫一号的坠落则是航天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航天任务规划的科学性与风险可控性。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技术突破与战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