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 《天宫课堂》第一课笔记

admin82025-03-29 15:53:20

《天宫课堂》第二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神奇科学现象。通过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生动演示,我深刻感受到宇宙的奥秘与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被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所震撼。

1. 科学实验的奇妙与启发

课程中的四个实验让我印象深刻:

  • 太空“冰雪”实验: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在失重环境下瞬间结晶,形成看似“冰”实则温热的球体,展现了结晶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现象。
  • 液桥实验:水的表面张力在微重力下形成“桥状”结构,直观呈现了液体张力的强大作用。
  • 水油分离实验:失重环境下,水和油不再自然分层,需通过离心力实现分离,揭示了重力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 太空抛物实验:冰墩墩被抛出后沿直线匀速运动,与地面抛物轨迹形成鲜明对比,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太空的适用性。
  • 2. 航天精神的传承与激励

    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展示,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在极端环境中坚持科研,用行动诠释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激励青少年以科学为翼、以梦想为舟,勇攀知识高峰。

    3. 科普教育的深远意义

    通过天地联动的授课形式,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正如王亚平所说:“面对浩瀚宇宙,我们也是学生”,这种谦逊与求知的姿态,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这场“太空科普盛宴”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而好奇心与坚持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作为青少年,我们应珍惜学习机会,以航天人为榜样,在求知路上永不止步。

    《天宫课堂第一课》笔记

    时间:2021年12月9日

    主要内容

    1. 浮力消失实验

  • 现象:水中的乒乓球静止悬浮,未上浮。
  • 原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内部压强差消失,浮力不复存在。
  • 2. 水膜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 《天宫课堂》第一课笔记

  • 现象: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薄膜,放入折纸花朵后“绽放”。
  • 原理:表面张力在失重条件下主导液体形态。
  • 3. 水球光学实验

  • 现象:注入气泡的水球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 原理:水球外层形成凸透镜(倒像),气泡内层形成凹透镜组合(正像)。
  • 4. 泡腾片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 《天宫课堂》第一课笔记

  • 现象:泡腾片在水球中产生气泡但不逃逸,形成“气泡球”。
  • 原理:微重力下浮力消失,气泡被表面张力束缚。
  • 5. 太空细胞学研究展示

  • 现象:荧光显微镜下心肌细胞规律跳动。
  • 意义:揭示微重力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 课程亮点

  • 首次实现天地实时互动,通过天链卫星保障高清信号传输。
  • 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如用冰墩墩演示抛物轨迹,增强趣味性。
  • 科学启示

  • 失重环境颠覆了日常经验,凸显了科学探究需突破思维定式。
  • 航天科技与基础教育结合,让深奥知识“接地气”。
  • 参考资料

  • 实验详解与课程表:
  • 航天精神与教育意义:
  • 技术背景与设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