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工作总结—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admin72025-03-29 15:53: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保障,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机制衔接不畅、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系统性分析当前学校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结合典型案例与实证数据,探讨破解路径。

一、理论学习流于形式

部分学校将政治理论学习异化为“签到式”任务,存在支部书记签阅率不足30%、学习强国人均积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等现象。这种“重教学业务、轻党性修养”的倾向,导致党员教师对新时代党建理论理解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

深层次原因在于考核机制失衡。某市属中学的调研显示,教师绩效考核中教学成果占比达85%,而政治理论学习仅占5%,这种结构性失衡直接削弱学习主动性。更需警惕的是,个别领导干部将“一岗双责”简化为会议讲话,未能建立理论学习与业务提升的转化机制。

二、组织生活创新不足

传统“三会一课”呈现程式化特征,具体表现为:72%的支部活动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主题党日与学科建设结合案例不足15%。某高校党支部的典型案例显示,将党课与教学研讨融合后,党员参与率从65%提升至92%,但此类创新实践尚未形成推广机制。

数字化手段应用滞后加剧了这一问题。虽然85%的学校已建立党建信息化平台,但主要功能局限于通知发布,智能分析、在线评议等深度应用开发率不足20%。这种技术赋能的浅层化,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互动需求。

三、党建业务融合脱节

“两张皮”现象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领域现存问题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仅28%学科建立党建融入标准衡水学院"四维融合"模式
队伍建设双带头人培养覆盖率不足40%西南石油大学双创中心党支部
考核评价党建考核量化指标缺失率62%大连理工支部画像评估系统

深层矛盾源于体制机制障碍。校长负责制下,34%的党组织存在决策参与虚化问题,重大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执行率仅为58%。这种权责边界模糊,导致党建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办学优势。

四、监督考核机制弱化

党建责任制落实存在三重困境:一是42%的考核仍以台账检查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二是奖惩力度不足,某区属学校近三年党建考核优秀单位奖励额度仅为教学竞赛的1/5;三是监督主体单一,教职工代表参与度不足30%。

数字化监督体系构建滞后加剧了机制缺陷。虽然杭州等地试点智慧党建平台取得成效,但全国范围内建立党员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学校不足15%。这种技术滞后性,使监督难以实现全周期覆盖。

五、队伍发展结构失衡

队伍建设呈现“三低”特征:35岁以下党务干部占比仅22%,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务工作者不足18%,复合型人才缺口率达40%。某职业技术学院案例表明,实施“双培工程”后,教学骨党率提升26%,但此类机制尚未制度化。

培养机制创新不足是关键制约。当前党务培训仍以理论灌输为主,采用沙盘模拟、实战演练等新形式的培训占比不足12%。这种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人才能力需求。

未来改进路径

破解上述困境需构建“三维赋能”体系:通过制度赋能明确党组织决策权责清单,利用技术赋能建设智能党建中台,依托文化赋能培育特色党建品牌。具体建议包括:

  1. 建立“理论学习转化度”评估模型,将学习成效与职称评定挂钩
  2. 推广“党建+项目”工作法,每个学科打造1-2个融合示范点
  3. 试点数字党建学分银行,实现党员发展全过程可追溯

正如杭州数字党建实践所证实的,当党建工作的组织力、创新力、渗透力形成合力时,就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红色动能。这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技术手段创新、文化生态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党的建设与教育事业的同频共振。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