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
站在三尺讲台的第五年,我愈发明白教育不是疾风骤雨的催促,而是春风化雨的浸润。班里有个总爱低头沉默的小男孩,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常让我皱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课间蹲在操场角落观察蚂蚁搬家,专注的眼神里闪着光。第二天,我在课堂上分享了《昆虫记》的片段,他第一次举手结结巴巴地说:“老师,蚂蚁会用触角说话……”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
以读为本,让文字成为桥梁
在语文课上,我尝试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孩子们闭眼听朗读,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画面。小萱的画里有金黄的银杏叶和轮椅上的剪影,她说:“文字像秋天的风,吹来了妈妈的味道。”这样的瞬间让我意识到,“以读为本”不仅是技巧训练,更是情感与思维的共振。 我开始设计“角色朗读擂台赛”,让腼腆的孩子也能在故事中找到声音,而课堂笔记里越来越多“我想问”“我觉得”的批注,成了最珍贵的教学反馈。
数学与生活:从火柴棒到星辰大海
一次数学课上,我让学生用火柴棒拼算式,小宇摆出了“3+5=8”,却偷偷用余下的火柴搭了一座小桥。我没有打断他,反而问:“这座桥能帮算式过河吗?”全班哄笑后陷入沉思。后来,我们开展了“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探索,孩子们从窗花、蝴蝶翅膀谈到宇宙星轨。正如李吉林所言,教育需要将知识“种”进生活的土壤,才能长出思想的枝桠。
写在最后:教育是树与树的对话
某天收到毕业学生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老师,您教我们观察云朵形状的那节课,让我现在总忍不住抬头看天。”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或许就是如此——我们不是雕刻师,而是园丁,用耐心等待每颗种子以自己的方式破土,最终长成一片相互致意的森林。
随笔启示: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从观察蚂蚁到绘画表达,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多元智能;
2. 跨学科融合实践:将数学与艺术、科学结合,激发创造性思维;
3. 情感联结的重要性:通过共读、对话建立信任,让教育超越知识的传递;
4. 长期主义的教育观:接纳不同成长节奏,用耐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