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1. 《比较数的大小与数的改写》
设计思路:通过情境导入(如人口数据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理解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更大,位数相同时逐位比较。结合整万/整亿数的改写(如将50000改写成5万),培养学生数感。
亮点: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对比法和迁移学习,强化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
2. 《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

设计思路:以“班级联欢会节目选择”为情境,引导学生用正字法收集数据,探索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绘制方法,分析数据分布规律。
亮点:通过真实问题驱动,融合合作学习与数据分析,体现数学应用价值。
3.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设计思路:通过摆小棒操作和竖式计算,结合生活场景(如班级人数统计),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亮点:动手操作与算法抽象相结合,强化算理理解。
4. 《平均分与除法初步认识》
设计思路:设计分小棒任务(如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分法,通过小组协作解决“如何公平分配”问题,引出除法概念。
亮点:问题具有挑战性,激发合作交流;通过矛盾冲突(无法整除)自然过渡到余数概念。
5. 《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通过拆解圆柱模型,将曲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结合实例(如罐头包装)计算表面积,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亮点:几何直观与代数推理结合,发展空间观念。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一等奖案例

1. 《三角形的认识》单元作业(渝北区一等奖)
设计框架:分层设计基础题(图形分类)、探究题(稳定性实验)、拓展题(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融入测量、绘图等实践任务。
特色:结合跨学科项目(如搭建三角形支架),体现结构化学习。
2. 《圆》单元作业(人教版六年级)
核心任务:
基础层:计算周长/面积;
应用层:设计圆形花坛方案(预算与材料计算);
创新层:探究“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等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自评量表+作品展示。
3.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作业设计
情境创设:统计班级学生身高,计算平均身高并绘制统计图;对比不同季节降水量,分析数据趋势。
跨学科延伸:结合科学实验(植物生长高度记录)进行长期数据追踪。
4. 《年、月、日》实践作业
活动设计:
制作家庭生日日历;
计算学期总天数;
探究闰年规律并制作科普小报。
目标:强化时间量感,培养信息整理能力。
5. 《负数的初步认识》项目式作业
任务链:记录一周气温变化→绘制温度折线图→分析珠峰与吐鲁番盆地海拔差异→撰写“生活中的负数”调查报告。
创新点:融合科学、地理知识,深化数学概念理解。
优秀案例共性特点
1. 情境真实性: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如班级活动、家庭问题)。
2. 思维进阶性:作业设计体现“基础—应用—创新”分层,教学设计注重从具象到抽象。
3. 学科融合性:整合科学、劳动等学科,如《炒回锅肉》作业融入测量与比例计算。
4. 评价多元化:采用量表自评、作品展示、过程性观察等多维度评价。
建议教师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结合上述案例的结构化设计思路进行创新。更多完整案例可通过教育部资源平台或地区教研网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