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架构与机制建设
1. 领导小组统筹推进
各校普遍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及科室主任协同管理,形成“一把手主抓、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例如,黄河路小学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挂钩,实现动态管理。
2. 制度建设保障长效
完善师德规范文件,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同时建立监督举报渠道(如意见箱、投诉电话)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强化刚性约束。
二、师德教育与学习活动
1. 理论学习常态化
通过周例会、专题培训、师德教育月等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优秀教师事迹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例如,济源市教育局通过“奋进新征程,志做大先生”主题活动,评选师德标兵并宣传典型事迹。
2. 分层分类培训
针对新老教师开展差异化培训:老教师发挥经验优势指导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承担骨干职责,青年教师强化职业理想教育,形成“传帮带”良性循环。
三、师德考核与评价体系
1. 多维考核流程
采用“自评+互评+学生/家长评+校评”四维评价模式,结合日常表现、教学成果、师德案例等综合打分,确保考核公正性。
2. 结果应用激励约束
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环节。例如,某校对师德优秀者在职称评审中优先推荐,对违规者取消评优资格并扣减绩效。
四、实践推进与特色活动
1. 师生家长互动监督
通过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家长问卷等形式收集反馈,针对性整改问题。如黄河路小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直接听取班级管理建议,调整工作方法。
2. 主题活动深化内涵
开展师德演讲比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征文等活动,以“五师教育工程”(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等)为载体,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
五、成效与不足
1. 成效显著
2. 存在问题
六、未来改进方向
1. 深化师德文化培育
推广“科技小院”“雁阵效应”等优秀案例,强化教师使命感。
2. 优化考核机制
探索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科学性。
3. 强化监督与关怀并重
建立师德预警机制,同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减轻职业压力。
师德师风建设需以制度为基、活动为媒、考核为尺,通过多维联动形成“教育—实践—监督—激励”闭环,最终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持续创新机制,将师德建设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使之成为教师自觉践行的职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