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校园”创建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多方协作,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根据要求,其主要框架和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 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多部门协同机制(如南方医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专项领导小组)。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安全责任分解到各级部门和教职工,建立全员安全责任清单。
2. 安全制度建设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隐患排查、安全演练等。例如,河北省推行“2+2+N”应急教育演练模式(每学期至少两次集中演练)。
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等文件,规范校车运营、食品安全、消防管理等重点领域。
3. 安防设施与技术升级
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体系:
人防:配备专职保安队伍,组织师生参与校园协管。
技防:安装视频监控、智能报警系统,构建校园安防专网(如清华大学采用全数字监控和三维GIS调度系统)。
物防:加固校舍、设置警示标牌,优化校园周边交通设施。
4. 安全教育与宣传
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应急演练、知识竞赛、家长会等形式普及防溺水、防欺凌、消防等安全知识。
高校如清华大学开展防恐疏散演练和消防运动会,提升师生应急能力。
5.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网吧、摊贩等问题,确保200米内无违规所。
设立护学岗,协调、家长志愿者参与上下学时段的安全保障。
6. 特殊群体与心理健康管理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生等群体,建立特殊档案并实施帮扶。
高校如南方医科大学加强对外籍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动态管理。
二、平安校园创建的提出背景与主体
“平安校园”创建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综治、公安等部门发起的系统性工程,具体背景和主体包括:
1. 国家层面推动:
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于2000年代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通过创建活动优化校园安全环境。
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将“平安校园”作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的重点。
2. 地方的细化实施:
各省(如福建、浙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平安校园”创建及管理办法》,设定具体考核标准(如浙江省采用千分制评估)。
北京市自“十一五”期间启动高校平安校园创建,2013年后纳入“平安中国”建设框架。
3. 学校的落实主体地位:
各高校和中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制定校本方案,如南方医科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等均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细化安全责任。
三、总结
“平安校园”创建方案是国家教育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到地方多级联合推动,学校作为执行主体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升级和教育强化实现安全目标。其核心在于构建全员参与、全链条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校园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