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础的常规培养内容,但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却是充满挑战的“大课题”。他们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面对规则时往往表现出好奇、抗拒或不知所措。如何让小班幼儿在趣味中理解排队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与尝试:
一、问题呈现:小班幼儿的排队困境
小班幼儿排队时常见“推挤、插队、争抢”等现象,例如喝水时蜂拥而至,户外活动时队伍散乱,甚至因争抢位置引发冲突。究其原因,一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规则概念;二是动作协调性不足,难以控制身体间距;三是常规教育形式单一,未能激发幼儿内驱力。
二、解决策略: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参与”
1. 教师示范:以身作则的力量
当幼儿争抢时,教师主动加入队伍末尾,以行动传递规则。例如,在喝水环节,我故意排到队伍孩子们惊讶地问:“老师也要排队?”我回答:“对啊!排队是文明行为,老师也要遵守。”这一举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调皮的孩子也主动模仿老师的行为。
2. 游戏化教学:让规则“活”起来
3. 自主协商:赋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利
当插队事件发生时,不急于批评,而是引导幼儿表达需求。例如,一名幼儿因口渴插队,我请其他幼儿讨论:“如果大家都着急,该怎么办?”有孩子提议:“让他排我前面吧!”教师及时表扬这种谦让行为,并“互相帮助能让队伍更快!”通过共情与协商,幼儿从“被管理”转变为“规则共建者”。
三、活动延伸:渗透一日生活的常规教育
1. 音乐指令: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节奏轻快的音乐作为排队信号,幼儿随音乐踏步,自然形成队列。
2. 值日生制度:每天选一名“排队小队长”,负责检查队伍是否整齐。幼儿通过佩戴徽章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励同伴模仿。
3. 随机教育:抓住如厕、取餐等生活场景,及时肯定“安静等待”“保持间距”等行为,强化正面体验。
四、家园共育:巩固习惯的“双轨道”
与家长合作制定阶段目标:
五、教育反思:规则与个性的平衡
常规培养不能一刀切。对于个别情绪激烈的幼儿,需关注其心理需求。例如,一名抗拒排队的男孩,我发现他总想站在队首,便与他约定:“如果你今天能帮助大家保持队形,明天由你当小队长。”通过赋予“领导角色”,既满足了他的表现欲,又引导他遵守规则。
排队不仅是秩序的外化,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起点。通过游戏浸润、情感共鸣和家园协作,小班幼儿逐渐从“我要第一个”走向“我们一起排”,在集体中收获安全感与归属感。正如蒙台梭利所言:“规则不是枷锁,而是自由的边界。”当孩子们笑着拉起同伴的手,组成一列歪歪扭扭却充满生机的“小火车”时,教育的意义已然实现。
参考实践:
值日生制度与家园合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