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内实践与社会服务为例
前言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次实践以校内车间实习、社会公益服务、农耕体验等多元化形式展开,涵盖机械制造、社区服务、农业劳动等多个领域,历时一个月。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现将具体内容与心得总结如下。
一、实践内容与过程
1. 校内车间劳动实践
在学校的金工车间和装配车间,我参与了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工作,具体包括螺杆装配、水泵组装等流程。
学习螺杆的装配工艺,掌握轴承安装、转子对位、端盖固定等技术细节。例如,轴承装配需先检查滚动件的灵活性,采用“敲打法”或“热装法”确保精准对位;端盖安装需按对角线顺序拧紧螺栓,避免受力不均。通过反复操作,我认识到精密仪器对工艺严谨性的要求,也体会到工人常年重复劳动的艰辛。
参与流水线作业,负责压力计安装、扇叶调试及包装工序。初期重复拧螺栓的简单操作让我感到枯燥,但使用气动工具后效率显著提升,这让我意识到工具革新对生产力的重要性。流水线分工明确,员工各司其职,体现了现代制造业的高效管理模式。
操作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学习编程代码输入与刀具选择。加工中心通过自动换刀系统实现多工序连续作业,相比传统机床效率提升数倍。工人师傅的娴熟操作让我认识到专业技能与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实践感悟:
校内车间劳动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理解了制造业中“标准化”与“精益化”的意义,同时深刻体会到基层劳动者的不易,激发了对技术创新的思考。
2. 社会公益劳动实践
参与社区敬老院服务与环保活动,培养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为老人洗脚、剪指甲、整理房间,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一位独居老人提到:“年轻人能来陪我们说说话,比什么都强。”这让我反思现代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缺失,也意识到劳动不仅是体力付出,更是情感联结的纽带。
在校园草坪清理石子、杂草,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劳动中,团队协作效率远高于个人单干,例如分组划区作业使原本耗时的工作提前完成。这让我理解了“集体力量”的意义。
实践感悟:
公益劳动教会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劳动的公益性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也让我学会在团队中协调沟通、换位思考。
3. 农耕劳动实践
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参与农耕活动,体验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结合。
学习翻土、播种、浇水等基础农事,亲手种植香菜与柏树苗。初次使用锄头时动作笨拙,但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发力技巧,体会到“深耕细作”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学院党委副书记结合“南泥湾开荒”案例,阐释劳动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强调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实践感悟:
农耕实践让我对“粒粒皆辛苦”有了具象认知,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如有机种植)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劳动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二、劳动教育的心得与反思
1. 劳动重塑价值观
2. 劳动提升综合能力
3. 劳动教育的社会意义
三、总结与展望
本次劳动教育实践让我从“象牙塔”走向真实社会,实现了多重转变:
未来,我将继续参与劳动实践,例如结合专业开展“劳动创新项目”(如设计智能农业工具),并倡导身边同学珍惜劳动机会。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是人的本质体现。”唯有在劳动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装配车间与金工车间实践内容
[25] 校园劳动教育总结
[47] 农耕实践活动与微党课
[61] 社会公益劳动心得
[30] 劳动教育课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