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明编辑:
您好!近日从贵报专栏获悉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一事,感慨良多。作为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上课礼”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当代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一、传统之根:礼仪承载文化基因
“上课礼”作为师生互动的仪式,承载着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核。古人求学时“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以谦卑之态传递对知识的敬畏。扬州大学此举,恰似将《礼记》中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精神注入现代课堂,让师生在“起立”“问好”的瞬间完成身份确认与文化传承。正如欧阳修所言:“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二、现实之需:矫正浮躁的校园生态
当下部分课堂中,学生迟到早退、低头玩手机已成常态,师生关系异化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功利联结。扬州大学在教室门口设置“手机收纳盒”,以“上课礼”为起点重塑课堂秩序,既是对浮躁风气的拨正,也是对师生情谊的唤醒。如南航教师陈建平三十年如一日的鞠躬互动所示,简单的问候能营造“平等而庄重”的课堂氛围,让教育回归“以礼载道”的本质。
三、形式之争:仪式感与实用性的平衡
有人质疑“上课礼”是形式主义,但马克思曾言:“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了。”礼仪的简化不等于消亡,正如春节的春联、元宵的灯笼,缺失了仪式的校园如同无味的月饼,失去文化记忆的载体。扬州大学并未要求繁复古礼,而是以“旧形式”传递“新内涵”——通过每日重复的问候,将尊重内化为习惯,正如见面说“你好”般自然。
四、教育之责:从课堂到社会的文明传递
大学作为文化高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扬州大学将礼仪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倡导擦黑板、备投影仪等细节,正是以“小礼仪”培育“大文明”。反观部分学生将传统视为“老古董”,拒绝道德约束,实则暴露了文化断层的危机。礼仪教育如同春风化雨,需在青年心中播下尊重的种子,方能长成未来社会的文明之林。
五、未来之望:从“新鲜事”到“新常态”
“上课礼”的回归引发热议,恰恰印证了其必要性。当年轻人高呼“生活需要仪式感”时,教育更需以仪式为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期待更多学校如扬州大学般,让礼仪不再是“新闻”,而是校园的呼吸与血脉。
重拾“上课礼”,绝非复古作秀,而是让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愿尊师重道之风如星火燎原,让礼仪之邦的基因代代相传。
此致
敬礼!
尚理
2025年3月29日
参考立意与素材整合
升华方向:从校园礼仪到社会文明,培养“绅士风度,淑女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