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年开学第一课观看感)

admin62025-03-21 01:12:53

当金秋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校园的操场与课桌,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的主题叩击着千万青少年的心扉。这档由中宣部、教育部与央视联合打造的国家级思政课,不仅通过AR技术与实景课堂构建起沉浸式教育场景,更以冬奥健儿、航天英雄、农业科学家等奋斗者的鲜活故事,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这场视听盛宴,既是对过往奋斗历程的回望,更是对未来追梦之路的指引。

一、奋斗精神的多元诠释

节目以多维视角解构“奋斗”这一核心命题。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冠军徐梦桃的406张战术表,将“奋斗”具象化为对每一次起跳角度、风速影响的精准测算。当她在零下20度的训练场反复跌倒又站起,当她在赛前针对天气变量制定5套应急预案,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更是人类突破极限的智慧光芒。这种以科学理性为基石的奋斗精神,在82岁育种专家谢华安院士身上得到另一种诠释——50年扎根海南岛,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培育出再生能力极强的“汕优63”水稻,让“中国人养活中国人”从理想变为现实。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年开学第一课观看感)

不同领域的奋斗者共同印证:奋斗既是徐梦桃“计划没有变化快,做好一切准备”的未雨绸缪,也是谢华安“追着光和热育种”的坚守执着。正如节目中所言,“个人的意义必须嵌入时代大背景”,这种多元化的奋斗叙事,打破了传统说教的桎梏,让青少年在具体可感的故事中领悟奋斗的真谛。

二、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启示

节目创新运用AR技术1:1还原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让青少年“云”游太空。当神舟十航天员从星辰之外发来寄语,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讲述接棒传承的故事,科技强国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这种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不仅展现了大国重器的震撼,更传递着“奋斗需要代际接力”的深刻命题——从钱学森到杨利伟,从老一辈航天人到“90后”工程师,科技梦想的传递从未间断。

在生态文明维度,镜头转向塞罕坝三代造林人创造的“绿色奇迹”与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中心。60年间,塞罕坝从“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为112万亩人工林海,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壮举,更折射出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智慧。节目通过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钻取冰芯的实景记录,将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研究相结合,让青少年在惊叹自然之美的理解“奋斗不仅是征服更是守护”的深层含义。

三、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14岁少年马鹏飞照顾失明奶奶的日程表,与蓝蒂裕烈士“变秋天为春天”的遗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个体生命与家国情怀的共振,在节目中得到充分展现: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战火中的青春,脱贫攻坚楷模分享山乡巨变,志愿者回忆冬奥服务点滴。不同时代的奋斗者用行动证明:个体价值的实现,必须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面对AI、元宇宙等新技术浪潮,节目并未回避时代焦虑,而是通过人工智能专家与青少年的对话,传递“创新不是颠覆而是传承”的理念。正如中关村第一小学学生方昱璎观后感言:“奥运健儿既传承体育精神,又展现新世代风采”。这种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为青少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平衡支点。

四、教育范式的深层变革

《开学第一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起“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新型教育场域。在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画面实时传输;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现场,水下机器人揭晓百年沉船的秘密。这种将课堂搬进森林、融入江河的教育实践,暗合“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使知识获取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

节目对劳动教育的创新呈现尤为值得关注。当城市学生通过VR体验收割水稻,当乡村孩子目睹无人机播种技术,劳动教育跳出了“吃苦教育”的窠臼,升华为创造价值的生命体验。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丁凤良评价:“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触摸时代脉搏中确立人生坐标”。

回望这场特殊的“开学典礼”,其价值远超两小时的节目时长。它用奋斗者的足迹丈量出精神海拔,用科技与人文的双翼托举青春梦想。当“00后”学子在观后感中写下“愿以雄鹰之姿搏击时代天穹”,当千万青少年在社交媒体分享“406张战术表给我的震撼”,我们清晰看到:奋斗精神的种子已在新时代土壤生根发芽。未来的教育,或许需要更多此类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创新实践,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长征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奋斗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