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2016年与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综合分析,结合两届节目的主题与核心精神进行阐述:
2016年《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传承长征精神
主题与内容
2016年节目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胜利80周年展开,通过“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堂课,展现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和精神传承。
1. 信念不移:老红军胡正先讲述通信兵用猪油发电、保护密码本的故事,展现了“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梁天文回忆与政委杨朝礼的生死情谊,诠释了战友间无私的革命情义。
2. 勇往直前:贺炳炎将军之子讲述父亲在无麻药情况下截肢的壮举,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贺捷生回忆父亲贺龙将军带着襁褓中的自己长征的经历,展现革命者的家国大爱。
3. 百折不挠:104岁的秦华礼老人分享长征途中学习无线电技术的艰辛,强调知识的力量;耿莹讲述父亲耿飚在长征中“披毯子作战”的故事,展示红军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4. 坚持不懈:航天员王亚平将长征精神与航天事业结合,提出“新时代的长征需要创新与探索”。
感悟与启示
2018年《开学第一课》:创造向未来,探索新时代的使命
主题与内容
2018年节目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分“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个篇章,聚焦科技创新与个人成长:
1. 梦想的力量:成龙讲述从跑龙套到国际巨星的逆袭,强调“坚持梦想不分年龄”;摄影师解海龙用镜头记录乡村孩子的求学梦,展现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
2. 奋斗的意义:俞敏洪回顾三次高考经历,提出“奋斗是失败后仍能重新站起”;王源参与无壳孵化小鸡实验,传递科学探索的勇气。
3. 探索与创新: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讲述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历程;中国“天眼”团队展示科技强国背后的匠人精神。
4. 未来的责任:郑亚萍母亲为脑炎儿子自学钢琴治疗的故事,体现母爱的坚持;薛其坤院士鼓励青少年以好奇心驱动科学探索。
感悟与启示
两届节目的精神延续与对比
1. 从历史到未来:2016年强调传承历史精神,2018年则指向未来的创新使命,体现了从“铭记过去”到“开拓未来”的脉络。
2. 共同内核:两届节目均以“坚持”为核心——2016年的红军精神是坚持信念,2018年的奋斗故事是坚持理想,两者共同呼唤青少年在各自领域勇往直前。
3. 教育意义:通过真实人物故事(如老红军、科学家、普通人),节目打破说教模式,以情感共鸣传递价值观,更具感染力。
总结与个人思考
两届《开学第一课》虽主题不同,但都传递了“以奋斗书写人生,以责任担当未来”的核心理念。无论是传承历史还是开创未来,青少年都需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