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同暗夜中的星辰,以平凡之躯书写不平凡的人生。《榜样3》这部专题片,用镜头语言将七位员和一支英雄团队的赤子之心镌刻在时代丰碑上。当宋书声颤抖着双手重读入党志愿书,当贺星龙踏破八双帆布鞋走遍山乡医路,当国测一大队三代人用脚步丈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画面超越了影像的界限,直击每个观众的灵魂深处。他们用生命诠释的不仅是员的使命担当,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激荡着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价值共鸣。
初心如磐:信仰的永恒光芒
“党组织就是我的家”,九旬老人宋书声在初心台上的哽咽告白,揭开了人精神密码的第一重维度。这位将毕生献给马列著作翻译的学者,用七十载光阴将《宣言》的真理之光淬炼成中文世界的火种。在他布满老年斑的手稿旁,北斗女神王淑芳的实验室里,堆满泛黄的演算纸见证着另一种坚守——从青丝到白发,她带领团队突破156项核心技术,将中国导航系统的精度提升至厘米级。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印证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断言:“真理的火焰一旦点燃,就会照亮整个时代。”
信仰的力量在赵忠贤院士的高温超导实验室里具象化为精密仪器上的数据曲线。面对西方“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液氮温区超导体”的嘲讽,他带领团队在-196℃的极端环境中连续攻关,用“把冷板凳坐热”的韧劲,不仅打破技术垄断,更让中国站上超导研究的世界之巅。这种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如爱因斯坦所说“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实践哲学,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精神传承,构成了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躬身为民:奉献的无悔选择
黄土高原上的摩托医生贺星龙,用12年时光在20个村庄碾出46万公里爱心轨迹。这个曾被村民凑钱送出大山的青年,放弃县城医院的优渥条件,背着药箱在悬崖峭壁间穿行。当他烧掉村民的10万元欠账本时,展现的不是圣徒式的悲情,而是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最质朴的自觉。这种选择与浙江鲁家村书记朱仁斌形成奇妙呼应——前者守护生命底线,后者创造财富奇迹,共同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
在西北边陲的盖买村,李元敏用“铁娘子”的魄力书写着另一种奉献史诗。面对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贫困村,她抵押自家房产引进企业,带领村民将盐碱地变成万亩良田。这种“领头雁”精神与管理学中的变革型领导理论不谋而合,印证着德鲁克“管理就是激发善意”的论断。当维吾尔族大娘含泪称她“杰米拉”(美丽)时,展现的是超越民族界限的情感共振,是“我将无我”境界的生动注脚。
平凡坚守:责任的无声诠释
国测一大队三代测绘队员的足迹,在地球表面织就最壮美的经纬。他们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在珠峰北坡用身体丈量冰裂缝的惊险场景,令人想起《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宣言。这些现代版的“夸父追日”者,用生命测绘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民族精神的等高线。正如队员张卫东在遗书中写道:“如果倒下,请让我头朝珠峰方向”,这种职业操守超越了生死界限,构建起专业精神的终极形态。
在云南边境的缉毒战场,印春荣用2000多次生死较量诠释着另一种坚守。他发明的“三点定位”缉毒法,将大数据思维融入传统侦查,创造单案缴毒1.48吨的纪录。这种智慧型坚守印证着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中“专家系统”的重要性,展现新时代员的复合型特质。当他说“多查一克毒品,百姓就多一份安全”时,道出的不仅是警察的天职,更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微观实践。
传承与超越:榜样的时代使命
耄耋入党的表演艺术家牛犇,在初心台上颤巍巍的宣誓,构成了精神传承的象征性场景。这种“银发入党”现象,与“90后”村官黄文秀的选择形成时代和弦,印证着人精神谱系的代际传承。社会学家鲍曼所说的“液态现代性”在这里获得独特诠释——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价值内核。
在技术爆炸的今天,榜样精神正以新的形态生长。王淑芳团队将北斗导航精度提升至毫米级的技术突破,与贺星龙开发“健康档案云平台”的尝试,共同演绎着传统奉献精神与数字文明的交响。这回应了哲学家斯蒂格勒关于“技术药学”的辩证思考,证明科技既能异化人性,也能成为传播善意的工具。当赵忠贤院士说“要把硬骨头啃出味来”时,展现的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榜样3》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行动的坐标。这些榜样人物像棱镜般折射出人精神光谱的丰富性——从宋书声的学术坚守到印春荣的智慧缉毒,从李元敏的产业扶贫到王淑芳的科技报国,每个故事都是“四个伟大”的微观叙事。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榜样精神在Z世代中的传播机制,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奉献的形态变迁。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警示的,在物质丰裕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灯塔指引航向,让每个平凡人生都能绽放出超越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