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共8套试卷,作文题目聚焦时代精神、文化传承与青年责任,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以下是部分代表性题目解析:
1. 全国Ⅰ卷(劳动主题)
核心立意:倡导“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结合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批判当代青年对劳动的误解,强调劳动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
形式要求:以演讲稿形式面向“复兴中学”同学,需兼具情感感染力与理性思辨,例如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古训增强说服力。
2. 全国Ⅱ卷(历史与青年使命)
核心立意:通过1919年至2049年的时间轴,要求考生以青年身份在不同历史节点(如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书写使命担当,强调代际传承与家国情怀。
3. 北京卷(文明韧性/时代色彩)
题目①“文明的韧性”: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源,如语言文字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等。
题目②“2019的色彩”:以记叙文形式赋予年度色彩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爱国热情,金色象征丰收与希望),需结合个人体验与社会热点(如五四百年、建国70周年)。
4. 浙江卷(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核心思辨:探讨创作中“迎合读者”与“坚持自我”的平衡,引申至个体如何在生活中应对外界评价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二、2025年八省联考作文题解析
题目:丰子恺提出“人类本来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但因长大受世智压迫,心灵被消磨”,是否认同此观点?
核心立意:探讨成长过程中人性本真与世俗压力的冲突,强调艺术感知力与同情心的守护。
写作思路与高分要点:
1. 认同观点:剖析“消磨”的根源
社会规则与功利主义:成年后,竞争压力与利益导向使人逐渐失去对美的敏感(如学生为升学放弃绘画)。
案例参考:祥子从淳朴到麻木(《骆驼祥子》)、闰土从天真到世故(《故乡》),揭示环境对心灵的异化。
2. 反对观点:成长是艺术与同情的升华
心智成熟与深度共情:成人可通过阅历积累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如杜甫在困顿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通过理性行动践行同情(如公益事业的系统性帮扶)。
3. 辩证立场:守护本真需内外合力
个体觉醒:杨绛在苦难中坚持创作与关怀弱者,宫崎骏以童心对抗成人世界的复杂,证明“聪明的人”能抵御异化。
社会支持:教育应减少功利化,鼓励美育与情感教育;文化环境需包容多元价值。
高分范文策略:

结构:引题(丰子恺观点)→ 析因(社会压力、利益导向)→ 例证(正反案例)→ 对策(个体坚守+社会改良)→ 升华(回归本真与时代意义)。
语言:引用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罗素“对知识的追求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等哲思增强深度。
三、命题趋势对比与启示
1. 2019年高考特点:
现实导向:紧扣劳动教育、爱国主义、科技发展等社会议题,要求考生兼具历史视野与现实关怀。
文体多元:涵盖演讲稿、书信、议论文、记叙文,强调实用性写作能力。
2. 八省联考思辨性提升:
哲学深度:从具体社会现象转向人性本质探讨(如艺术与同情心的存续),要求考生具备抽象思辨与人文素养。
开放立场:允许考生选择“认同/反对/辩证”观点,鼓励个性化表达与逻辑自洽。
备考建议:
关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如“文明韧性”与“科技挑战”)。
强化思辨能力训练,积累跨学科案例(如文学、历史、哲学)以支撑多元论点。
练习不同文体,尤其是应用文(如演讲稿、书信)与议论文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