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中国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精神启蒙”——全国大中小学校以“青春正当时,一起向未来”为核心主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开学第一课》。这场课程不仅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育创新实践,更是一次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想共振。从冬奥健儿的拼搏身影到航天工程的星辰征途,从田间地头的育种坚守到科考队员的雪域攀登,多元化的教育场景共同编织出一曲奋斗者的时代交响乐,为青少年锚定精神坐标,注入成长动能。
精神传承:以榜样力量铸魂育人
《开学第一课》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生动的个体故事。82岁的谢华安院士讲述“50年金色种子梦”时,学生们通过他布满老茧的双手,触摸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重量。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让“奋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冬奥冠军徐梦桃展示20年参赛的406张战术预案表,当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密空间站建造的技术突破,青少年直观感受到“每一次成功都是千万次跌倒后的绽放”。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研究员以考古发现串联中华文明发展史,揭示出“一粒稻米背后的文明密码”,使文化自信在历史纵深中生根发芽。
这些奋斗者的故事构建起多维度的价值坐标系。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生的成长经历分享,让“强国有我”的誓言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路径;抗疫志愿者的服务实录,则诠释了平凡岗位中的非凡坚守。正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赵丽娜所观察的,“当学生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深夜灯火、运动员在训练场的汗水浸润,他们开始理解伟大梦想与日常坚持的内在关联”。这种叙事策略成功破解了传统思政课“曲高和寡”的困境,使国家精神与个人成长产生深度共鸣。
实践育人: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
课程设计者深刻把握“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的社会场景。在黑龙江省,学生们通过制作冰雕、体验短道速滑等“冬奥龙江元素”实践活动,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内化为进取动力;河南省某小学将开学第一课设在农田,让学生在插秧割麦中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这种沉浸式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开展的“我的科研小课题”活动,鼓励学生用数学模型分析粮食产量、用物理知识设计节水装置,使劳动教育成为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场。
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催生了教育形式的创新突破。河南高校通过“云端连线”让抗疫志愿者与学子隔空对话,用“00后”照顾“00后”的感人故事,展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则采用“情绪树洞”“压力转化工作坊”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正如上海市闵行区教师冯志兰所言:“当学生亲手培植的幼苗破土而出,当志愿服务使社区老人展露笑颜,这种真实的价值获得感远胜于空洞说教”。
多维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课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在政策层面,《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实践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使种菜、烹饪等技能培养纳入必修课程;技术层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同步直播,让优质资源突破地域限制,新疆牧区的孩子也能实时观看航天员太空授课。这种变革更体现在教育主体的协同联动:家长学校开设“双减”专题研讨,引导家庭从分数焦虑转向成长关怀;社区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考古专家带领学生用3D打印复原文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教育研究者龚杰克指出:“新时代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矩阵”。湖南省某小学开发的“家校共育数字平台”,通过记录学生劳动打卡、志愿服务等成长轨迹,构建起立体化评价体系;浙江省开展的“未来工程师”项目,邀请企业技师与教师共同设计STEAM课程,使产业前沿技术融入基础教育。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教育边界,正如冬奥会开幕式“微火火炬”的寓意,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璀璨光芒。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中,《2022开学第一课》完成了三重教育使命:它既是文明基因的传承载体,将五千年的奋斗密码注入新时代血脉;也是现实奋斗的动员令,激励青少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找准人生坐标;更是未来图景的规划书,通过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模块铺设全面发展路径。展望未来,如何将课程中激发的短暂情感升华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奋斗素养”,如何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教育场景,将成为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的方向。当每一代人都能从前人手中接过精神火炬,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卷必将增添更加绚丽的青春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