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cctv-1《开学第一课》

admin82025-03-26 14:42:50

2022年9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场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的课堂,通过“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大篇章,将国家发展脉络与个体生命轨迹交织,为全国青少年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节目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创新形式,将航天舱、青藏高原、塞罕坝林场等场景搬进荧屏,用科技手段还原了奋斗者的足迹,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脉搏。

在“砥砺奋斗”篇章中,冬奥冠军徐梦桃以406张战术预案表的故事展现竞技体育背后的精密计算与意志较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研究员通过一粒碳化稻米,串联起中华农耕文明从河姆渡遗址到现代杂交水稻的万年传承。这两个案例形成鲜明对照:前者诠释了当代青年在细分领域追求极致的“垂直深耕”,后者则揭示了文明延续所需的“历史纵深”,共同构成了奋斗精神的双重维度。

二、以技术为翼:教育场景的范式突破

节目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运用AR技术1:1还原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让神舟十航天员在“太空连线”中带领学生观测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这种虚实交融的呈现方式,不仅解决了航天科普的抽象难题,更将“天宫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推向新高度。而微距镜头下的水稻胚芽生长延时摄影,则将农业科研的微观世界转化为可视化的生命诗篇,使谢华安院士“50年金色种子梦”的讲述更具感染力。

技术赋能还体现在生态教育的场景重构上。当镜头切换到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中心,“象爸爸”陈继铭与幼象“羊妞”的互动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叙事。红外相机捕捉的野生象群迁徙画面,配合科考队员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解读,构建起从个体生命关怀到生态系统认知的完整知识链。这种多模态信息传递,使生态文明教育从口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经验。

三、以传承为脉:精神谱系的代际对话

节目精心设计了多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82岁的谢华安院士展示布满老茧的双手,与年轻科研人员操作分子标记育种的镜头交替闪现,构成农业科技发展的蒙太奇叙事。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的接力讲述中,陈彦娴用铁锹挖出“一棵松”的故事,与于士涛展示的卫星遥感林海图像形成强烈互文,将“绿色奇迹”的创造过程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遗产。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cctv-1《开学第一课》

在军事科技领域,舰载机飞行员戴兴回忆首次着舰的惊险瞬间时,画面切入钱七虎院士讲述防护工程研究的往事。这种跨越兵种与年代的穿插叙事,将军人个体的勇毅与国家安全的宏大命题勾连,揭示出强军梦背后“铸剑”与“执剑”两代人的精神共鸣。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梳理从“东方红”到“天宫”的航天史时,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实时连线,完成了跨越天地的事业传承。

四、以育人为核:价值引领的实践转向

节目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转化为“问题链”探究。通过设置“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等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考古发现、生态治理、科技突破的具体案例中自主建构答案。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学生观看后提出“如何保护家乡古树”的实践方案,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印证了节目“社会大课堂”的设计初衷。

在教育评价层面,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实验学校教师发现,学生对“奋斗”的理解从模糊的集体概念,细化到“406张预案表的坚持”“冻土钻探的毫米精度”等具体品质。这种认知转变推动德育从灌输式宣讲转向素养本位的培养,使“奋斗成就梦想”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可分解、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cctv-1《开学第一课》

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

2022年《开学第一课》通过“奋斗”主题的三维解构,完成了从国家叙事到个体认知的教育转化。其创新价值不仅在于运用4K/8K、A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更在于构建了“历史—当下—未来”的认知坐标系,使青少年在回望文明演进、见证时代变革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接续奋斗的主体意识。节目播出后,西双版纳学生自发成立“亚洲象保护志愿队”、多地中小学开设“生涯规划工作坊”等衍生实践,印证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生命力。

未来的教育节目创作可沿三个方向深化:一是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纳入叙事;二是建立长效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追踪观看者的长期成长轨迹;三是构建“节目—学校—社区”联动体系,使荧屏内外的教育场景形成闭环。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当媒体课堂能持续激发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热情,便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