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第四集《以案促改促治》的心得体会,结合典型案例与反腐倡廉实践展开分析:
一、以案为鉴:典型案例的深刻警示
1. 权力异化与政绩扭曲
孙述涛案揭示了“数字出官”的畸形政绩观。其担任威海市委书记期间,为个人升迁虚报经济数据,通过高压考核迫使基层造假,导致2013-2017年工业数据严重失实。这不仅损害公信力,更暴露了“唯GDP论”的制度漏洞。此案警示,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从源头遏制数据造假。
2. 围猎与贪腐的共生链条
王合清案展现了商人“长线投资”式围猎的隐蔽性。不法商人张勇、汪坤通过情感渗透(如家庭交往、生活服务)和利益输送(工程项目、土地开发)腐蚀干部,最终导致王合清收受贿赂3700余万元。此案提醒,领导干部需警惕“温水煮蛙”式腐化,严防权力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3. 系统性腐败与制度失效
内蒙古赤峰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腐败案中,330个项目涉案,700余人被处理,暴露了评标机制漏洞和监管缺失。例如,评标专家以“阳光明媚”为暗号串通投标。案件推动当地修订75项制度,强化权力制约,说明系统治理需从个案切入,直击行业性、领域性顽疾。
二、以案促治:反腐败斗争的深层启示
1. “三不腐”机制的贯通融合
专题片强调通过“不敢腐”的震慑、“不能腐”的约束、“不想腐”的自觉实现标本兼治。例如,重庆针对王合清案开展“以案四说”(说德、说纪、说法、说责)教育,将个案查处与思想教育结合,推动政治生态净化。
2. 制度建设的核心作用
赤峰市公共资源交易腐败案后,通过分离评标空间、全程录像监控、修订管理办法等举措,堵住制度漏洞。这印证了“制度是权力的笼子”,唯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减少腐败滋生土壤。
3. 群众参与与监督合力
片中强调调动群众反腐积极性,如开通举报渠道、公开典型案例。贵州观山湖区等地通过警示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体验(如涉案物品展示、忏悔书曝光),增强社会对腐败的警惕性,形成全民监督氛围。
三、个人反思与行动方向
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
从孙述涛、王合清等案例可见,腐败往往始于理想信念滑坡。作为党员干部,需持续学习党纪法规,常怀敬畏之心,警惕“小恩小惠”演变为大贪大腐。
2. 立足岗位职责,防范廉洁风险
结合片中案例,需审视自身岗位的廉政风险点。例如,在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严格按程序履职,避免“一言堂”或“暗箱操作”,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3. 推动以案促改常态化
借鉴赤峰市经验,在所在单位或领域开展“一案一整改”,将案例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例如,针对行业潜规则组织专项排查,完善内控制度,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
《以案促改促治》通过真实案例揭示腐败的复杂性与危害性,更彰显了党和国家“刮骨疗毒”的决心。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需以案为镜、以廉为基,既做遵纪守法的践行者,也做制度建设的推动者,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力量。
参考来源:央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第四集、典型案例剖析、警示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