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词汇系统中,ABAB式成语以其独特的叠词结构独树一帜。这类成语以“第一字与第三字重复,第二字与第四字重复”为基本规则,例如“彼此彼此”“于思于思”等,既保留了成语的凝练性,又通过音节的重复强化了表达效果。这种结构不仅符合汉语双音节化的韵律特征,更通过重复的修辞手法实现语义的递进或强调。例如“彼哉彼哉”通过双“彼”字叠加,将对他人的鄙夷态度层层递进;而“意思意思”则以双“意思”委婉表达“略表心意”的社交潜规则。
从语言学角度看,ABAB式成语的构成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其核心词素通常为单音节实词,如“彼”“思”等,通过重复形成语义整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与普通叠词(如AABB式“高高兴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以完整语义单元为基础,后者多为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例如“悠哉悠哉”虽看似描述状态,实则源自《诗经》的典故用法,承载着文化隐喻。
二、ABAB式成语的语义功能
在语义表达层面,ABAB式成语展现出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重复结构强化了核心语义,如“争渡争渡”通过动词叠加强调动作的紧迫性,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借此营造出“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态画面;部分成语通过语义虚化产生特殊语用功能,例如“沙拉沙拉”模拟物体摩擦声,将听觉感知转化为文字符号。这种虚实结合的语义特征,使其既能承担具体表意功能,又可作为修辞手段增强语言表现力。
文化视角下,这类成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社会认知。例如“仙乎仙乎”源自汉代《飞燕外传》,通过重复的感叹句式传递的意境,反映了古人追求超脱的精神向往;而“客到客到”以拟声词形式记录鸟鸣声,展现了汉语对自然声响的符号化转译智慧。这种文化编码功能使其成为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样本。
三、现代语境中的应用价值
在当代语言实践中,ABAB式成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口语交际中,“意思意思”“彼此彼此”等高频使用,既维系了人际互动的礼貌原则,又以含蓄方式处理敏感话题。例如商务场景中,“意思意思”可替代直白的贿赂表述,在遵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完成潜规则沟通。这种独特的语用功能,使其成为汉语交际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创作领域,作家们巧妙运用这类成语突破表达定式。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使用“忽闪忽闪”描写火把光影,通过视觉化语言增强场景感染力;网络文学中“丑萌丑萌”等新造词的出现,则体现了传统结构与流行文化的创新融合。教学实践中,这类成语因其节奏感强、易于记忆的特点,成为国际中文教育中词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四、研究展望与规范建议
当前研究中对ABAB式成语的界定仍存争议。部分学者主张严格区分成语与惯用语,认为只有具备典故来源的如“于思于思”才属成语范畴;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语言发展的动态性,主张将“意思意思”等广泛使用的结构纳入研究。这种学术分歧恰恰反映了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建议建立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通过语料库分析明确其演变轨迹。
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跨方言比较研究,探究不同方言区对ABAB式结构的接受差异;二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心理表征研究,揭示重复结构对语义理解的神经机制;三是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研究,分析网络语境中该类成语的变异规律。同时建议辞书编纂机构建立动态收录机制,及时反映语言实践中的创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