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的设立源于全球性粮食危机的背景,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视。以下是其来历的详细解析:
一、设立背景
1. 粮食危机的触发
1972年,全球连续两年遭遇气候异常,导致粮食歉收,叠加苏联大规模抢购谷物,引发世界性粮食短缺。这一危机暴露了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促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3年和1974年召开两次粮食会议,呼吁各国关注粮食生产与分配问题。
2. 持续恶化的粮食形势
尽管会议提出了应对措施,但全球粮食供需矛盾未得到根本缓解,发展中国家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尤为突出。这成为推动设立世界粮食日的直接动因。
二、设立过程
1. 决议通过
197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正式决定,将每年的10月16日(FAO成立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从1981年起实施。选择这一日期是为了纪念粮农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的成立。
2. 宗旨与目标
世界粮食日的核心宗旨包括:
三、发展与实践
1. 历年主题的演变
自1981年起,世界粮食日每年设定不同主题,涵盖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性别平等、青年参与等多元议题。例如:
2. 中国的参与
中国自1981年起积极响应世界粮食日,通过宣传周等活动推广节粮减损理念,并在粮食产量、储存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例如,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6亿吨,谷物自给率超95%。
四、全球意义与挑战
尽管世界粮食日推动了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但全球饥饿人口仍持续增长。据2024年数据,约7.3亿人面临饥饿,28亿人无法负担健康膳食。气候变化、冲突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是实现“零饥饿”目标的主要障碍。
世界粮食日不仅是纪念粮农组织成立的象征,更是全球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行动平台。通过持续的政策倡导与公众教育,其致力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