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伤仲永用来讽刺什么

admin52025-03-03 14:52:49

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如“隶”“扳”“谒”)和虚词(如“之”“于”)的用法,理解文章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分析方仲永从神童沦为普通人的原因。
  •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 情感与价值观:批判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珍惜教育资源。
  •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幼年天才→少年衰退→成年平庸)及原因。
  • 理解“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关系,明确后天教育的关键作用。
  • 难点
  • 文言词类活用(如“宾客其父”中的名词作动词)及特殊句式(如省略句“不使学”)的解析。
  •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详写幼年天赋,略写后期平庸)及其对主旨的强化作用。
  • 3. 教学过程设计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用来讽刺什么

  • 第一课时
  • 导入:以爱迪生名言“天才=1%天赋+99%汗水”引出主题,对比方仲永的悲剧。
  • 预习检查: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如“泯然众人”“环谒”),梳理文言知识点。
  • 整体感知:分段概括内容,分析方仲永三个阶段的特点(如五岁“指物作诗立就”,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 第二课时
  • 深度探究:小组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结合文中“父利其然”“不使学”等语句,批判短视的家庭教育。
  •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案例(如现代“神童”过度消费天赋的案例),讨论教育观。
  • 写作训练: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进行课堂即兴发言,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 二、《伤仲永》的讽刺对象

    1. 讽刺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

  • 父亲贪图小利:方父将仲永的天赋视为牟利工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剥夺其学习机会,暴露了家长对教育的功利化态度。
  • 忽视后天培养:方仲永的悲剧源于“不使学”,批判了“天赋决定论”的愚昧,强调教育对人才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 2. 讽刺社会对“神童”的畸形追捧

  • 邑人盲目崇拜:乡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助长了仲永父亲的功利行为,反映社会对天赋的过度消费而非理性引导。
  • 神童光环的虚假性:仲永幼年诗作“文理可观”,实为表面赞誉,缺乏深度培养,暗示社会对才华的肤浅认知。
  • 3. 批判忽视后天努力的风气

  • “受之天”与“受于人”的对比:王安石指出,即使天赋异禀(“贤于材人远矣”),若缺乏后天教育(“受于人者不至”),终将沦为平庸,警示世人不可依赖天赋。
  • 普遍性批判:文末反问“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直指普通人若不学习,连“众人”亦不如,深化主题。
  • 《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悲剧,既是一篇教学价值极高的文言文范本,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其教案设计需紧扣文言解析与哲理探讨,而其讽刺内核则直指家庭教育的短视、社会的浮躁风气及对后天教育的漠视,至今仍具现实警示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