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不仅是对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总结,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与使命的传承。通过观看大会与深入学习扶贫实践,我对这场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一、精神传承: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与制度优势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领导下的制度优势与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摘帽的壮举,创造了“人间奇迹”。这背后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内核,彰显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焦裕禄、黄文秀等楷模的奉献精神,到基层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实干作风,无不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的独特优势。
二、楷模力量:平凡英雄书写不平凡史诗
脱贫攻坚楷模的事迹令人动容:张桂梅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黄文秀用生命诠释驻村使命,毛相林以“绝壁凿路”改写山村命运。他们的故事揭示了脱贫攻坚的深层逻辑——扶贫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赋能。这些楷模的“三股劲”(攻坚克难之劲、众志成城之劲、功在不舍之劲),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坐标,激励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延续“钉钉子”精神。
三、党建引领:组织体系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攻坚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与严密组织体系。从“中央-地方-基层”三级联动,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科学施策,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保定市阜平县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通过“党建+产业”“党建+人才”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打造出食用菌、硒鸽等富民产业链。这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攻克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
四、实践启示:多维策略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
1. 产业赋能:发展特色农业与新兴产业是关键。如阜平构建“香菇+林果+旅游”产业矩阵,带动户均增收超万元,印证了“产业扶贫拔穷根”的路径有效性。
2. 教育扶智:张桂梅的华坪女高案例证明,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需持续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培育本土人才。
3. 科技驱动:保定市通过“博士农场”“农业创新驿站”引入科技力量,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4. 生态融合:生态补偿与绿色产业结合,如护林员岗位开发,既保护环境又创造就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五、个人体悟:使命在肩,接续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深刻认识到: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一部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史诗,更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唯有永葆初心、砥砺前行,方能在新时代的考卷上续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