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起源
1. 百越族图腾祭祀
端午节最初源于古代长江中下游百越族(崇拜龙图腾)的部落祭祀活动,以龙舟竞渡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
2. “恶月恶日”驱疫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邪气最盛,故形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习俗。
二、四大经典传说(50字版)
1. 屈原投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舟投粽驱鱼,后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2. 伍子胥忠魂
吴国忠臣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投尸江中,吴越百姓于五月五日划舟祭奠,形成竞渡传统。
3. 孝女曹娥
东汉少女曹娥为寻父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浮出,后人建庙纪念,传为孝道典范。
4. 龙图腾祭
百越族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划龙舟、投粽祭祀龙神,后与中原文化融合成端午核心习俗。
三、其他补充传说
四、争议与考证
有学者考证,屈原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文献,而赛龙舟、食粽等习俗早于屈原时代,可能源于原始宗教或农耕文化。闻一多等学者主张端午本质是上古龙图腾祭祀的延续。
以上传说虽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2009年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